“计划经济的时候,蓬县财政虽然不富裕,小日子过得很自在。我们那里,可是嘉陵江中上游地区,第一个建造了水电站的县!很多东西都能自己造,虽然质量不怎么好;改革开放后,企业自负盈亏,这些小厂没了订单,生存都出了问题……整个县财政都无法支撑这些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小工厂。”
刘春来把蓬县的基础给宋瑶做了简单介绍。
也告诉了他许书记曾经的丰功伟绩。
跟刘福旺老支书一样的人。
要知道,刘春来起家的几台缝纫机,那就是刘福旺的村办企业!
服装厂呢。
哪怕在刘春来眼里,作坊都算不上。
宋瑶说想干事。
不想仅做个花瓶。
就得让她逐步了解,熟悉各种情况。
宋瑶听得,眼睛都瞪圆了。
嘴张得能塞下一个拳头。
她哪里接触过这样的干部?
“还有这样的干部?不是说干部做得越少,错得越少吗?”
宋瑶完全无法不信。
居然还有这样的干部。
她以前接触的人,无论是老板还是干部。
虽然没深层次交流,也是觉得自己了解得不少。
很多干部,为了不犯错,向来都是很少干事。
“咱们那里不一样,许书记他们是从战场上回来的。”
刘春来说道。
这点,也许宋瑶无法理解。
可刘春来确实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
他爹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的。
也正因为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所以刘春来才能安心地当那个大队长。
支书就别想了。
刘支书说了,没有儿子管老子的道理。
刘支书一天不死。
刘大队长都只能是太子。
成不了他们大队的皇帝。
见宋瑶一头雾水,更疑惑的表情。
刘春来笑笑,叹息一声。
“你是不是觉得我这个大队长身份很不可思议?”
宋瑶如同小鸡啄米一样猛点头。
刘春来跟别的老板不同。
介绍自己的,永远就是大队长。
而不是某某老板或是什么经理。
不仅是宋瑶。
任何跟刘春来熟悉的人,都对这个大队长身份疑惑不解。
以刘春来的能力在体制内混,一个县长都不够。
有能力的人,不管家里有没有背景,只要能搞经济,在这年头都升得快。
经济决定一切。
像刘春来这种一年几千万的收入,怎么可能去当个大队长?
当个老板不香吗?
这年头的老板,无论走到哪里,各个地方的领导为拉投资,可都是笑脸相迎。
各种优厚条件许诺。
刘春来再次叹了一口气。
“我爹也是一名老兵,14岁参加红军,从长征追着红军一路走过来,打过鬼子,揍过老蒋,朝鲜战场上跟美帝拼过刺刀……”
宋瑶看着刘春来,一时间不知道怎么说。
刘春来的爹,居然是这样的英雄。
那么多年的战争,居然……
而且,只是一个普通老农民?
即使刘春来不可能带她去见他爹。
也不能阻止她崇拜老头子。
“如果老头子当初不回来,现在至少也得是个领导吧。可他拒绝了国家的挽留,回了家。”
“他为什么不留下?”
宋瑶问道。
要是刘福旺留下,刘春来现在怎么也得是个官二代。
“我老家很穷。”
刘春来悠悠地说道。
“你没法想象的那种穷……”
“我能想象。”宋瑶被刘春来鄙视,不满地挥舞着拳头:“我经历了很多。”
刘春来看着她,笑了笑。
继续平静地说道:
“我最早当队长的那个生产队,总人口327人,37户,60岁以上的老人26人,全劳动力178人,半劳动123人,其中半劳动中成年的女人63人,115名光棍!我去了,是第116名。”
刘春来没说为什么成了光棍。
那事情,不光彩。
宋瑶更是不可思议地瞪圆了眼睛。
“这光棍比例……”
“整个大队不到2千人,其中有348名光棍。”
宋瑶惊讶地捂住了自己的嘴。
她根本无法想象。
她接触的穷,远远达不到这种程度。
“觉得不可思议吧?还不仅如此。一年大半时候吃不饱。红苕叶加高粱米,入口反胃,高粱米刺喉……”
宋瑶觉得刘春来在编故事。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