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远问向苏则道:“向导那边怎么样了?是否可以带队深入敌境?”
苏则回道:“这些人多是上郡的流民,还有一些是从匈奴人手中逃遁、赎买过来的好汉。大部分对于上郡境内比较熟悉。少数几十人常年生活在河套,他们对匈奴恨之入骨,肯定没问题的。”
童远问道:“那些匈奴人常年放牧的草场、过冬的城镇掩体,统计得如何了?”
苏则说道:“目前可以探知,对方在夏天会将大批畜群赶至洧水、走马水、秀延水、奢延水等流域。这几条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注入河水……”
童远即使身旁有地图也直接听晕了,就当做匈奴人去河边放牧吧。
其实刚才苏则所说的这些河流,它们在后世被称作延河、清涧河、淮宁河与无定河。它们多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冬季到来以后,大一些的部落会集中在肤施、高奴等较大城池之中,小的部落则会聚集在一些乡镇,或者他们新建的市镇。”
“例如我们的盟友,全无种羌部,就在主要栖息在洛水东侧,他们自己建立了一座市镇,有专门为过冬准备的土石结构的围墙。他们也经常从这座市镇出发,与我们各县展开贸易。”
童远有更新版的绢帛地图在侧,虽然一时有些混乱,但也可以慢慢梳理清楚,顺着苏则所说,一一找到上述区域。
全无种羌啊,确实可以把他们纳入自己的体系,逐步汉化为一体了。
这些羌人多是原始社会到奴隶制阶段的部落,他们只有内部的政权,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与国家。在他们可以接受的程度下,主动把他们容纳进来,是顺应历史趋势的举动,而非一种控制或强制。
他们可以有自己一个区域,也可以改变习惯、地域融入汉人的社会。这是童远、董白、张既、苏则等人商讨后的计划。
至于分土地搞编户齐民,一来不是很需要,二来也不利于后续吸纳其他胡人。
像是匈奴呼厨泉部就是这样操作的,划出内部的三个县,让他们主要保持原有生活习惯,适当提高他们自身而非奴隶参与农业生产的比例。
同时吸纳去卑等人彻底融入到体系之中。这部分人按照无畏军、军屯制编组,不同营、队虽然胡人会比较集中以保证战斗力,但总体趋势是汉胡混编而成。
他们的家属可以放牧也可以从事其他各类生产,但生活环境与其他军屯屯户相类似。
事实上,他们不再是明面上的南匈奴左贤王部,而是开始汉化的原左贤王部属。
去卑有没有想过重振匈奴人的荣光呢?也许和历史上一样会有的,但他身在强大的无畏军、屯田制和童远的体系中时,这个念头只要萌芽,就会被他自己的理智所扼杀。
童远和苏则商议好人员准备和府中一些事务之后,又找到了屯田军的将领于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