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崇祯十六年> 火上浇油(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火上浇油(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起点文学
  刘宏明继续加火到:“陛下想想,郑芝龙那厮每一艘船收三千两白银,这一年,就是一万艘,这一万艘船来大明做生意,和谁做?谁有那么大的本事做啊,江南的官场,勋贵,哪一个不需要打点,谁又这么多钱来打点,能打点这么多,那其中的利润又几何?看来,整个江南的官吏士绅,勋贵怕是都卷入其中了啊。

  其实,太祖皇帝当年海禁并没有错啊,事实上当时大明刚刚建立,百废待兴,根本无力应对海上危机,成祖皇帝时,郑和七下西洋宣扬国威,从西洋不知带来多少奇珍异宝啊。”

  崇祯皇帝还是不信:“宏明,百官们都说下西洋损耗国库,加重了百姓负担才被新君终止,如若下西洋真的如此那般,乃为何历朝历代几乎无人在提下西洋?”

  刘宏明叹口气道:“陛下,我大明对外是用朝贡外交,看起来是用我大明值钱的丝绸瓷器去换那些不值钱的东西,可是事实上,定价权在我们手里啊。

  我大明说一匹丝绸百两银子就是百两银子,说你的宝物不值钱就是不值钱,你敢有异议?就像当年隆庆帝时与蒙古通商,战马相比丝绸,盐巴,茶叶不值钱,可是战马可以组建骑兵,强大大明国防,我大明难道吃亏了吗?

  陛下,说上一句大逆不道的话,成祖皇帝,不是一个吃亏的人,他早就明白了这其中道理啊。有一句话叫闷声发大财,咱们挣了钱能到处乱说吗?

  至于文官勋贵,他们不是不懂,他们就是太明白其中的暴利了啊。

  举一个例子,我们和蒙古没有了通商,难道蒙古真的不再需要大明的茶叶,盐巴吗?

  不,他们依然需要,既然官面上买不到,就肯定有人敢铤而走险,私自贩运,而私自贩运,其中风险巨大,但利润也是极大地,可是一般的小民,谁有能力筹集大量的货物,打通边军和官员,那些人,都是在朝中有人脉的人啊。

  同样的,江南的海商也是如此啊,他们两百年吃的盆满钵满,满嘴流油,财富不知道多了多少,与官员结亲,大族通婚,在地方盘根交错,尾大不掉。

  所以,谁要开海,那无异于夺人钱财,如同杀人父母啊。

  还有商税,织造太监孙隆,带管税事。本安静识事机,四月中至苏会计,五关之税日缩,借库银以解。颇严漏税之禁。”

  所谓“安静识事机”,也即士大夫都觉得这个太监是比较识相,不怎么搞事情。但因为当地偷税漏税实在太过猖獗,本就很低的商业税收还不断缩减,以至于挪借其他银子填补。孙隆这才要打击偷漏税行为。

  当地黄建节、汤莘等人投附孙隆,提议对丝织业征税,每机一张,税银三钱。这应是指一年收税银三钱,是相当合理的提议。

  明代丝织也是个利润颇丰的行业。明人笔记和里多有以丝织业发家致富者。

  如曾经担任过万历初期吏部尚书的张翰写的《松窗梦语》卷六记载成化末年其曾祖父以一张织机起家,“家业大饶”。到其祖父辈兄弟四人继承家业,各富至数万金。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潘氏起机房织手,至名守谦者,始大富至百万”。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