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归说着,一边摇头。
这种尴尬,在他们探索释宗的遗迹时,无处不在。释宗的修行法门,与当今的天道修行之法截然不同,也毫无传承延续的迹象。用现今修士的眼光去看,也只会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不管怎么去猜测,也始终不得其法。
“这里不知道是不是心法,但至少,算是一段注释。”程末看向了另一侧更为古老的字迹,勉强将上面的内容念了出来:“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上面这段话,与其说是心法,不如说是指导人修行的法门,大概意思即为指点人坐禅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还颇为奇特。人心本为清静,心若清静,则无所想、无所念,念头通达,则无所迷惘。可正是因为世间迷乱不堪,到处都是眼花缭乱的事情遮盖了人的本心,才会让人无法明悟修行的真谛。
而一些不通方法的人则因此执着于所谓的“净土”和“真谛”,幻想出一个并不存在的美好世界,自以为执着于这种空想,终有一日就能破除迷障,抵达圆满,实际上不过是水中捞月,除了让身心劳累外毫无用处,平白做徒劳之功。
而所谓的修行之要,第一步自然就是静守本心、以心观己,对内体会自己的本性,如返璞归真一般,内心不再胡思乱想,内心平和不纷乱则是“定”,于是心则可入“禅定”,这样一来,以心可观自己每一个念头,就可入修行大道了。
读懂了这一切,言归忍不住点头称赞道:“如此之法,释宗的修行之要果然有自己的门道,以心入定,自身愿力乃生,以其洗练内心,自然可成就圆满。而且,所谓的‘心无所想’,恰恰是心出法随。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随心所欲地让自己内心什么都不想,那么理所应当,他也可以让自己的心中随意地想出任何事情,以至于直接让他们变为现实。”
“所以,这就是释宗强调内心清修的原因吗?”程末沉吟着,“在这之前,我们都是在追求着天道的脚步,试图以外界以观自身,却几乎忽略了,我们的本心,本就有无所不能的力量。”
的确,人所能冲破重重阻碍,一直走到今日,难道不都是因为自己内心的追寻吗?
偏偏一直以来,很多人只关注着那个崇高无上的目标,而忽略了回过神来,好好地重新审视一下自己。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