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影视世界从药神开始> 第八六二章 董卓没了(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八六二章 董卓没了(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他很清楚,招降不成就是因为据险关而来的底气罢了。守军不过千余人,若是到了平原野战,这些人连兵器都拿不稳。躲在城里当王八,反倒是添了几分勇气。

  无能克关,他也不急,散了斥候出去寻找翻山的路线,一无所获之后,留了两千五百兵马在此堵着,他便领军撤退。还先一步的将情况写清楚,送到了郭嘉那里。

  郭嘉看过了赵云的来信,这是他那脚丫子就能想到的。不过凡事就怕万一,所以他才让赵云领军过去看看,有机会更好,没机会也无所谓。

  其实如果换个老大的话,不用他献计,人家自己就命令赵云强攻雁门关了。雁门虽然是险关,但也不是打不下来,无外乎舍得多少军卒性命的事儿。但他的老大是王言,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保存有生力量,不必要不攻城。

  没办法,古代的城防战斗实在太惨烈,每打下一座城池,都是军卒们的尸体填平的护城河。

  还是那句话,王言兵不着急,他没有足够的粮食养活百姓、军队的开支,更没有足够的官吏去治理打下来的土地。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这句话是真理。

  所以如同先前赵云兵围平城,那才是城防战的正确方式。守住四门,切断粮道,使敌自溃,什么事儿都不耽误,这才是正道。

  仔细思考了一下,郭嘉认为雁门关还是早早的掌控在自己手里比较好。所以提笔写了一封算是奏疏的信,交由通信兵送去了蓟县的将军府。

  十天之后,王言看到了郭嘉的来信。

  信的意思很简单,陈述了一下雁门关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建议,那就是抽调一部分人马,从紫荆关出去,翻越那边的山岭,从南边堵住雁门关,一来切断雁门关的补给,二来阻挡敌人的援军,如此至多两三个月就能南下雁门关,掌握对中原的主动权。

  这个策略王言当然早就想到了,只不过还执行罢了,毕竟雁门关就在那,又跑不了。去年冬天之所以没有行动,就是因为冬天山路不好走,虽然有棉衣保暖,但该冷还是冷,没必要遭那个罪。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翻山越岭过去在南边堵截雁门关,但他们也属于是孤军深入,后勤拉的太长,补给跟不上。

  如果袁绍有胆子,狠狠心,同样来个翻越太行山的壮举,是可以断孤军后路的,那他派过去的人不是就被包了饺子么。

  不过袁绍如今已经开始有谋无断了,这种事儿他肯定是没胆干。主因还是在天气上,冬日里实在没办法翻山远击。

  不过现在时间正好,来回的折腾了这么一圈,春耕都干了一半,而且董卓也要被他的好大儿弄死了,局势激变,正当其时。

  念及此,王大将军吩咐道:“广武、宣武、威武三卫,各抽调一千兵马,自幽州征召三千民兵,由太史慈领军,过紫荆关,翻山围堵雁门关,广武卫暂由黄忠兼领。另调集幽州八千民兵充作运粮队,押运粮草沿途粗修大路,勿扰百姓。”

  “是,大将军。”下边的亲卫立刻便跑出去传令。

  动兵的事儿,早一分都是好的。

  王言好笑的摇头,不过却也没说什么。毕竟他还同时征召了民兵,这些民兵在幽州各地,集结起来也需要一段时间的,这种情况下,早的那一分就没什么用了。

  当然太史慈是要先出发的,他带人都到地方了,运粮队才走了不到一半。

  选择太史慈也是有讲究的,周仓稳重但是战斗力相对差,黄忠勇猛能打但是老将,还挂着孩子,黄忠最不适合带兵远征,他最适合打短距离的硬仗。太史慈就没毛病了,相对来说更加年轻,战斗力更强,他和赵云、廖化三人都是适合放出去干仗的猛将。

  又给郭嘉写了回信,将他的安排说清楚,又敦促郭嘉踏实做好雁门的工作,让等着的通信兵给送了回去,这才继续的做着他的事。

  其实他也没什么事儿,虽然治下大大小小,乱七八糟各种事儿都要到他这里,但是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底子已经打好了,一切按部就班的发展便是。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