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1980我的文艺时代> 第244章 这个基金会,不简单啊(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244章 这个基金会,不简单啊(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张奇先是自我介绍了几句,他上半年刚刚调任全国文协常设机构负责人,在文协属于位高权重的领导,只是林为民不清楚他突然找到自己会有什么事。

  两人寒暄了几句,林为民见张奇一直没有说明来意就知道这事可能不方便当着大家的面说,就把他拉到了三楼招待所的一间空的宿舍。

  “您这次来是……”

  张奇这才说明了来意。

  他之前是在地方文协做事的,经常上门拜访老前辈,结果却让他心情很沉重。

  跟想象的不太一样,很多作家的生活都非常清苦,有的人不但是生前经济拮据,连死后丧葬费和遗属的安置都成问题。

  所以他在地方的时候,就经常为很多条件困难的作家解决困难。

  这回调到全国文协,张奇给自己定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竭尽全力为国内条件困难的作家们提供帮助。

  “没有钱,要想为作家办实事、做好事,谈何容易啊!”

  张奇说到最后,不由得感叹了一句。

  林为民在他说话的时候一直在认真聆听。

  这件事如果放到后世,林为民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人在借机敛财。

  但在八十年代,林为民对于张奇并未有任何怀疑,甚至心中还有几分敬佩。

  他给自己找的这件差事可是个苦差事,要想花钱,先要筹钱。

  这钱上哪筹?

  政府方面如果能给他就不用出来化缘了,所以资金只能是来自民间。

  一个搞文学的,跑到各个地方去找人化缘,跟人家说您给捐点钱,想也知道这件事的难度。

  别看这几年全国的报刊杂志市场一片火热,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刊物诞生,但实际上一直能够活下去的文学刊物,不足百家。

  这近百家文学刊物当中,几乎大半的稿件都是有名气的作家的作品,剩下版面才是那些文学爱好者和没有名气的作家要争夺的。

  就比如林为民,他要发一篇稿子,任何一家出版社或者编辑部都是敞开了双臂欢迎。

  再如谟言,在他毫无名气时,作品只能发在《莲池》这种地方。

  《莲池》这份文学双月刊之所以叫《莲池》,是因为他们的编辑部是在临时借用的莲池公园管理处的一间房里。

  一段时间后,《莲池》改名叫《创作》,再后来由于经费不足停办。

  这就是如今全国大部分文学刊物的最终命运。

  而在全国数以百万计的文学创作者和文学爱好者当中,名气大到让刊物欢迎的作家,不足千人。

  别看这些人发一部作品可能就是几百上千,甚至是好几千块,但很多人往往都是一两年,又或者是好几年发一部作品,平均下来收入并不比一般人高出多少。

  如林为民这种效率奇高的作家,是极少数的。

  剩下的不管是已经加入文协的兼职作家也好,还是纯粹的文学爱好者也好,靠着写作过上富足生活的人少之又少。

  其中一小部分人的状态是,本身有着本职工作,业余写作,偶尔发表了一篇文章,就相当于是多了一笔外快,改善了近期的生活。

  更多的人是,除了浪费邮票、信封、稿纸钱之外,一无所获。

  林为民想了好一会儿,才明白自己之所以会有八十年代搞文学很赚钱这个念头,完全是因为幸存者偏差的原因。

  要知道他除了在穿越来的头一年之外,剩下的时间几乎都是在专业文学创作领域扑腾,身边接触的无不是在国内有名有姓的行业翘楚。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