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鼎定河山> 第二百八十四章 粟不如者(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二百八十四章 粟不如者(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爆发,赵军四十万人因为粮草不济而选择突围,最终惨败。秦朝末年,项羽派兵断了秦军粮道,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三国时期,官渡之战,曹操火烧袁绍军粮,袁绍大败,曹操从此称霸北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孙子兵法》也曾说: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在冷兵器为主的战场,粮食是军队后勤保障的关键。“粮食”在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是狭义的粮食,指士兵们日常食用的食物。第二是广义的粮食,不仅包括士兵所能果腹的所有东西,还包括战马所使用的草料。

  关于粮食对战争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诞生许多至理名言,如《兵法百言法部粮》说道:食者,民之天,兵之命。

  辛弃疾也在《稼轩集钞存》中提出:用兵制胜,以粮为先。

  正是因为粮食对战争极其重要,因此粮食的后勤保障,就更加让战争双方重视。若是前方打仗,因为粮食没有运到,数十万将士嗷嗷待哺,那这仗没法打。不仅是在进攻时,在防守时也同样需要大量的粮食。

  《管子》曰: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

  意思是,城池的守卫,虽然在于兵,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粮食。在东汉末年,曹操对军粮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不仅在官渡之战中火烧袁绍的粮库,还采用谋士枣祗和韩浩的建议,让流民和士兵参与屯田,以至于曹操的军粮充足,为曹操扫平北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早在周朝就有了军粮的储备制度。国家要想备战,必须要做好军粮的储备,若国库空虚,不管是主动的战争还是被动的战争,都没有底气打赢。

  《周礼》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也就是说,沿途的这些“委积”机构,平时积蓄粮食,若遇到战事,都作为战时的储备粮。

  有了粮食储备,若粮食运送不到前线,一切都是徒劳的。在战场上,粮食的运输至关重要,有“师行粮从”的说法,军队走到哪里,粮食就要送到哪里。因此,军队除了前方有战士在拼命,还要在后方设置运粮官和运粮渠道,保证粮草的补给。

  而运粮者在路上本身是要消耗粮食的,毕竟,他们也要吃饭。也就是说,运粮的路途越远,不仅在运输时间上没有优势,在运输重量上也会消耗更大。运粮其实就是在减少百姓的口粮,很多时候,若战争和运输消耗的粮食过大,民众饥饿,就会造反。

  总而言之,如若国家储备粮不足以支撑、运粮力量跟不上,那便远离战争,否则必败。

  定、宁此战,没有胜者,且将各自的优劣展露于世,最大得益者在北方。

  草原游牧民族何以要侵扰南方,最根本之处恰好便是因为物质短缺,一如那个时空某岛国要四处侵略。

  辽初,军队出征,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这种无专门的后勤保障,靠军人自筹给养,掳掠民间粮草财物的方式,被辽人称作“打草谷”。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