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师大也不甘人后,紧接着就宣布了重启燕师大文学院与鲁迅文学院合作开设的“作家研究生班”。这个“作家研究生班”也有着强大的背景。
1988年,燕师大呈送给教育部门一份报告:“把一部分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的作家提高到研究生水平,并结合自己本职工作,做出理论结合实践的论文申请学位,使部分作家实现'学者化’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得到了批准。
相比燕大中文系的“作家班”,燕师大的“作家研究生班”更加辉煌。于华、池子健、刘振云,以及默言都出自这个班。
然后当年开办过“作家班”的武大、西北大、南大,也相继公布了复办政策。
这些“作家班”最大的特点就是软门槛和硬门槛兼备,既可以凭借考试成绩硬闯,但也给招生组留下了灵活的弹性空间。
例如燕师大的政策,门槛是“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的作家”,而不是“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的作家”。那这个“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怎么衡量呢?……
就拿于华来说,在入学前的最高学历仅仅是高中,此外就是曾先后在浙江宁波一所口腔科和鲁院的文学讲习班进修过。
媒体自然不会放过刨根问底的机会,追问这些重启“作家班”,到底有没有政策依据。
各个大学纷纷拿出20多年前上级部门下达和批复的文件,表示这些政策一直都在,上级部门从未下文作废,因此复办“作家班”是完全合法合规。而这些“作家班”的学生也并不占用高考的招生名额。
这也是实际情况,历史上这些“作家班”停办基本都不是因为政策到期,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接受过完整教育的作家越来越多,已经没有迫切的学历需求了。
关键“作家班”基本都要要脱产2-3年,在90年代初文学不景气的社会环境中,当时的中青年作家已经很难做到兼顾学习和养家,所以渐渐都偃旗息鼓了。
如今纷纷复办,也不仅仅因为港岛大学特招张潮带来的舆论影响,更是因为八零后作家纷纷成长起来了。
他们虽然大部分创作的不是严肃文学作品,但商业化写作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回报无疑更丰厚,比起上一代拿着单位基本工资、紧衣缩食读“作家班”的前辈,他们从容优渥得多。
现在能混出名堂的年轻作家,已经不是当年拿千字20块的苦哈哈们了,而是一部书就赚几十上百万的香饽饽,最次的也至少衣食无忧。
而张潮就是香饽饽中其中最大的一块!
不过各个大学都严正申明,“作家班”不是给张潮办的,是开放给所有符合要求的中青年作家的——因为已经有媒体把这种班喊成“张潮班”了!
消息传回长福,不仅校长吴兴雨、班主任老王和语文老师张婷这些人懵了,紧接着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新闻的高三年学生也都懵了。
前一天还在发愁该报哪所大专的张潮,现在的烦恼变成了是要去燕大,还是去燕师大,还是去南大、武大、西北大;甚至还可以选择先读一个本科,还是直接读研究生……
这人生的大起大落也太刺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