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电影,和罗杰前世曾经看过的那部皇后乐队的传记片完全不同。
当然,也不可能相同,毕竟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一支叫做的乐队,也没有一位名叫弗莱迪摩科瑞的印度裔龅牙主唱。
事实上,整部电影的剧情,几乎都可以说是索菲亚科波拉的原创。
乐队只是在对剧本进行审核的时候,提出了几处修改的意见,就没有再继续插手。
整部电影的剧情,基本上就是某位钢琴家的一生。
这是为了和“hein”这个单词产生共鸣,hein的意思是“放荡不羁的艺术家”,而在所有艺术类型中,要在大众和高雅两者之间取得平衡,钢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在影片开头的部分,讲述了钢琴家的成长和青年时期的一系列故事,而从影片中段开始,大量的镜头被用在了整部影片最为关键的部分:爱情和谋杀。
钢琴家为了爱情,枪杀了一位富豪,并由此引申出了关于死刑的争议,以及一些宗教方面的话题。
最终,钢琴家被判决死刑,死后也未能升上天堂,而是被拽入了地狱。
这是整部影片里为数不多的几个特效镜头。
在罗杰的提醒之下,索菲亚科波拉在影片中留下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暗示,隐喻这整个故事只是一场荒诞而离奇的梦境。
某位号称“原创电影最后旗帜”的导演,最喜欢做的就是这样的事。
在一部爆米花电影中加入少量似是而非的暗示,既能确保电影的受众基础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能看懂简单的剧情但靠着这些暗示,又能博取到极高的口碑因为能够解读出种不同的含义,满足了那批自诩高逼格的影迷的需求。
当然,这样做说起来简单,但一直到罗杰重生之前,能够将大众审美和口碑协调到最佳的,也只有一个克里斯托佛诺兰。
更多的导演,都只能专注于一个方向,甚至是一个方向上的某一种或者几种特定的类型。
脱离了这些特定类型,就必然扑街失败。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迈克尔贝以及罗兰艾默里奇。
索菲亚科波拉没有前两位那么极端,但却也是一个仅仅只擅长文艺类型影片的导演。
在看过初步完成了后期制作的样片之后,罗杰很确定地做出了结论:这部绝非一个主流的、大众化的影片。
在票房上,也很难有太大的作为。
唯一成功的可能,是走冲奖路线。
罗杰对电影的了解并不算多,但却并不妨碍罗杰以一个影迷的角度得出结论:索菲亚科波拉版本的,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小众类文艺片,就像她那部经典的一样。
如果不能在颁奖季有所作为,那么很难博取到高额的票房。
考虑了片刻,罗杰开口问道:“如果取消原定发行计划,我们会损失多少?”
“已经投入的宣发资源都是按照四月份档期制订,如果调整太大的话,这笔资金就白费了。”
马克戈登考虑了片刻,开口道:“再加上我们和环球影业之间的协议,如果不能和环球达成一致,需要支付一笔违约金,两者相加,大概在五百万到六百万美元之间。”
“以你的判断,这部影片是否能够在戛纳电影节有所作为?”
罗杰犹豫了一下,又问道:“或者欧洲三大电影节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
“如果参加竞赛单元的话,需要一定程度的运气。”
马克戈登考虑了片刻,实话实说道:“这一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是斯皮尔伯格,他确实很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但我们和斯皮尔伯格之间并没有任何特殊的交情。”
只有天真的孩子和白痴才会觉得,任何一个奖项都一定是公平公正的。
像格莱美和奥斯卡就不必多说了,全世界都知道这两个奖项上,公关能力远远比作品更加重要。
欧洲三大电影节也同样如此,就戛纳电影节来说,每一届的评委会主席都有极大的权利。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