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1255再铸鼎> 第162章 财政问题(感谢江西胖哥的红包,第八次加更)(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162章 财政问题(感谢江西胖哥的红包,第八次加更)(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起点文学雅文小说南派三叔
  

  张正义扶了扶额头,说道:“就算不管海贸支出,也又是十六万,加上人力费用,再放宽点预计,一年得用上五十万贯了。呵,放一年前得吓死人。算了,说说收入吧。”

  陈潜翻过一页,说道:“情况比之前想象得好一些。今年的收入大头,是新占领区的农业税,具体收入要等夏秋两季收了才知道,现在只能预估。首先是已经成熟的城阳区,现有登记在册2313户村民,一年下来预计可收一万八千石的粮食。然后是除去了城阳区的即墨县,估算有一万四千余户,预估两税收入八万六千石。胶西县约三万户,预估两税十二万石,高密县两万户,八万石。”

  他又瞅了一眼本子,然后抬起头来,说道:“整个胶州的夏秋两税预计约三十万石。此外,程从杰掌握的宁海州,也将向我们输送一些税赋。宁海州人少、关系错综复杂,我们又没那么多人去监督,所以这一项估计不会很多,先按三万石预计吧。”

  听到这个数字,在座不少管委的神色都为之一松,陆平调笑了起来:“居然有这么多啊,去年我们辛辛苦苦又是搞工业又是搞海贸,一年也才赚个十万多贯吧?现在坐地收钱就有这么多,果然最赚钱的还是抢……哦不对,开政府啊。”

  几人也放松地笑了起来,方迎波却皱着眉头问道:“等等,这不对吧。看城阳区的数据,是按每户每年纳税八石估计的,怎么到了胶西高密那边,就只有每户四石了?那边税率低吗?”

  陈潜看了一眼史若云,后者把手一挪,说道:“税收是我们商务部直接负责的,我来解释吧。税率倒是并无不同,几乎整个北方,基层税率都在20%以上,高密胶西也不例外,农民的实际负担只高不低。真要严格征收的话,每户每年的纳税额是可达十石的,只是,这里有个征税成本的问题。在城阳区,我们经营多年,中间环节削减了不少,基础设施又完善,运输也容易,所以征税成本低一些。而在新占领的区域,我们还没有太大的执行力,只能依赖原有的税吏和包税人去收税,还要把数量庞大的税粮运输到城里去,这征税成本可就高了去了,所以只能按低水平预估。这还是在一州之内转运的情况,要是按传统中央王朝的模式,基层收十石,能运到首都半石就不错了。”

  方迎波叹道:“这才过了一层,就损耗这么多。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张正义摇头道:“第一年,刚占领,没办法,为了保持稳定,先随他们去吧。我们要抓紧培养自己的基层人才,从明年开始,逐年降低税收成本。从积极的方面看,这三十万石本来就不是我们的呢,能有一点都是赚的。对了,这么多粮食,如果论市场价,那差不多是三十万贯,但肯定是没法一下子变现的,该怎么操作,你们说说呗?”

  李如南抢先说道:“首先自然是留着自己吃了。从商社的角度来看,以供应一万人的口粮预估,大约需要四万石。我们东海区的农场倒不是不能自产,只是现在来看我们的粮食生产相当宽裕,所以今年农业组降低了粟的种植量,改种了大豆。今年估计能自产约一万二千石的冬小麦和一万石的土豆,嗯,这样需要大约两万石粮食填补缺口。用粮食换大豆,这也算变相创收了,增产的大豆即使单纯卖豆子,也可以创收约三万贯,更别说深加工带来的经济价值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