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古代素材> 十二时辰别称(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十二时辰别称(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晋江文学
  

  七、日中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这样的商品交换的初期活动,就在日中时辰进行。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易·系辞下》)

  八、日昳

  “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

  九、晡时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古时“晡”与“馎”相通。《说文段注》:“馎,申时食也。……‘馎’,一作‘晡’引申之义。凡食,皆曰馎。又以食食人谓之晡。”

  十、日入

  顾名思义,“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它指每日的17~19时。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十一、黄昏

  指太阳落去,天□□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黄昏”一词的是大诗人屈原。他在《离骚》中写道:“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黄昏”这个词,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里经常出现。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词人在这词句中把“黄昏”作为青年男女幽会的美好时刻来使用,是极确切的。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流露了作者李商隐对自己年华迟暮的慨叹。

  十二、人定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十二个时辰的部分别称汇总

  1、夜半 【yè bàn】:子夜 夜分中夜 未旦 宵分

  2、鸡鸣 【jī míng】:荒鸡

  3、平旦 【píng dàn】:平明旦明黎明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早夜 早朝 昧爽旦日旦时

  4、日出 【rì chū】:日上 日生日始 日晞旭日破晓

  5、食时 【shí shí】:早食宴食蚤食

  6、隅中 【yú zhōng】:日禺禺中日禺

  7、日中 【rì zhōng】: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亭午日当午

  8、日昳 【rì dié】:日昃日仄日侧日跌日斜

  9、晡时 【bū shí】:馎时日馎日稷夕食

  10、日入 【rì rù】:日没日沉日西日落日逝 日晏日旴日晦 傍晚

  11、黄昏 【húang hūn】: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闇日堕日曛曛黄

  12、人定 【rén dìng】:定昏夤夜

  据顾炎武《日知录》卷20“古无一日分为十二时”一则考证,在先秦、西汉时,用十二名与地支配合来记十二时,还没有确定出一个系统,使用上比较紊乱。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