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我真的只是村长> 006 大队长来发婆娘哇(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006 大队长来发婆娘哇(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笔下文学起点文学雅文小说
  

  曾经大队会议室就准备建设在山顶,缺水,只能作罢。

  现在上面还能看到残垣断壁,有不少雕刻精美的石头,原本寺庙的地基也能依稀看到轮廓,木头啥的,早被社员扛回去当柴烧了。

  整个四大队的孩子,小时候,几乎都在这山顶乱蹿。

  这是整个四大队地势平坦而且没法种粮食的开阔地带,小孩子可以敞开玩,也因为传说中这里有很多宝贝。

  反正刘春来长这么大,就没听说谁能找出一个铜板的。

  山顶几乎没有泥土。

  至于磨盘寨,不是传说。

  原本土匪寨。

  当年村上的一群人就是从这寨子里投了红军,踏上了长征路。后来,1942年,12岁的刘福旺出去寻找红军,最终踏上了军旅生涯……

  好几个生产队,如果不是相邻的,要去其他队,爬到山顶翻山下去,才是最近的路。

  刘福旺家在一队,去四队,得翻山。

  爬到山顶,花了二十多分钟。

  太阳还没从东边天际中跳出,爬上垭口,刘春来也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身上的白色无袖土布褂子早已湿透。

  刘福旺则气定神闲。

  “早知道带把蒲扇。”刘春来敞开衣服,扇着风。

  这里是垭口,有不小的风,很快就凉快了下来。

  站在这里,山下的情况全收入眼底。

  能看到的地方,到处砍得光秃秃的,几乎看不到几棵大点的树。

  山脚下沟里的田,稻子已经绿油油的一片,光秃秃的田埂露出了紫红色的泥土;山上的地里,大多数都是在玉米行中间种着红苕,种红苕之前,那里面种的小麦呢,种玉米的区域,原来是种的瓢儿白、甜菜等喂猪的。

  红苕才栽种不久,红苕藤尚未把整块地铺满,如同生了癣,一团团的。

  一年四季,这些地,都不会闲置起来。

  可越是这样,收成越差,大家越吃不饱。

  地边出了被剔得只剩下树尖的柏树外,长着绿油油的灌木。

  这些灌木,到了冬天砍下,泡在田里肥田后,第二年再捞起来晒干,煮饭啥的很是好烧。

  当然,地边更多的是桑树,不少桑树的枝干只有顶端有几片桑叶,都被人摘了喂蚕。

  蚕茧卖到茧站,是不小的收入来源。

  可惜,全大队不仅吃不饱,依然穷。

  毕竟,这年头,化肥太少了。

  几十年不间歇地耕种,让地里的肥力早就没了。

  燕山寺周围的岩壁上,石灰刷的大字“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农村工作的中心”、“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还有颜色更旧的“抓革@命促生产”,都是为了让提高生产力。

  然并卵。

  整个大队,还是穷得揭不开锅。

  集体生产时候就靠着信用社贷款买返销粮填肚子。

  改革开放了,新标语就写在大岩石那些老标语的下面。

  “谁脱贫谁光荣,谁贫穷谁无能!”

  “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决响应国家政策,实行分田到户!”

  “分田到户,是国家政策,谁反对,就是跟国家作对!”

  “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宁可血流成河,不准超生一个!”

  刘春来看得直叹气。

  在四大队,连分田到户都得强制执行。

  具有时代特色的标语,就能分析出很多基本情况。

  地太少,人越多,分的越少,交粮虽然按土地,可地区统筹、乡镇提留啥的,都是按人头的,都是说谁家几个人的田,几个人的土,不说一个人多少亩。

  “分田到户,大多数人不愿意。公社开了好几次会,做动员,也没人愿意,最后是强制执行,才分到户。如果不是咱这参军的人不少,难分下去……”见刘春来盯着标语看,刘福旺解释。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