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红楼梦里没好人> 02要当官就别要脸(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02要当官就别要脸(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起点文学
  

  但要是真觉得这二人是千古一帝,那可真的很亏心。

  老皇帝人到晚年了,性子变得特别宽厚,想得个身后名。尤其是对老臣,很是优待。

  新帝是个经历了一场大波动才上位坐稳的角色。捡了个大便宜的货色甚是个好大喜功的。

  这二人虽然性子上都有很大的缺陷,但是作为皇帝的权谋之术却是一等一的高手。

  今年的恩科,也就成了父子二帝的战场。

  所谓天无二日,人无二主。这皇帝和太上皇之间,历朝历代都只能有一个说的算的。如今有两个说的算的。那这事不分出个胜负来,就不会消停的了。

  就拿科举这种事说吧,说是为国选材,但是当皇帝的都知道,这宣传意义绝对大于实际用途,谁要是真觉得自己能通过科举高官得坐,骏马得骑那真是异想天开了。

  封建王朝一共五百多位状元,有那个青史留名了。

  对皇帝来讲科举的意义就是三个,一是切断了世家对文化的垄断,二是展示了一个寒门上升的阶梯,三是为皇帝的文治武功扬名。

  至于为国选才这种事,不重要的。

  历朝历代何时缺了想当官的人才了。大明朝太祖皇帝的情景就告诉了我们,哪怕当官都混到了卖儿卖女,早朝出门留遗书的地步,也永远不缺想当官的人。

  所以这新帝的第一场恩科,就想要大办,做一场文坛盛事宣扬自己的文治。来参加的人数要多,录取的进士要多。不敢说是做到后无来者,但是至少要做到前无古人的样子。

  这件事就让老皇帝太上皇不满了。

  老子还没死呢,你个新帝就开始迈着矫健的步伐往千古一帝的名号上奔去了,把老子放在哪里了?

  于是开始插手恩科。这科举之事本是吏部文选司的事宜,吏部上上下下的高官都是老皇帝的人马,只有那虾米两三只是皇帝的人手。

  老皇帝一插手,效果特别明显,各府学县学开始压制学子赶考。这进京赶考的人数立马骤减。

  说骤减都是客气的了,可以说是根本没几个人来参加这届恩科。

  丰帝一看,这进京赶考的人数这么少,我这登基以来的第一次文坛盛事要被搅黄啊!就想了个奇葩的招数。

  先是把恩科的事宜由吏部文选司挪到了礼部的仪制清吏司,以后科举的事情还归吏部管,但是恩科的事情以后归礼部管了。

  科举就是常规的高考,恩科就是皇帝高兴了,或者发生了普天同庆的大事了,额外增加的考试计划。

  恩科吗?恩典的事情归礼部管,这也说的过去。

  然后又下旨允许国子监,太学学生下场恩科考试。

  各地学子不来朕的恩科,朕就让京城里所有识文断字的都下场考试。三条腿叼着钱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能识字的人不有的是。

  于是这届恩科就真成了最大的一次恩科,参加人数勉强看的过去,不到二千人。但是贾琏却知道之后的结果。录取进士三百余人,同进士六百余人。这个比例就很夸张了。

  只要不是文盲傻子,基本都录取了。

  为什么这么说。当然是因为为了凸显这次科举的宏大,清水了这么久的礼部小吏们为了完成业绩,赶鸭子上架的弄了一群文盲来考试,就是连名字都不会写的那种。这两千多考生中,小一半是这样的人物。

  同时这届恩科也成了水分最大的一届科举。进士里面都是些勉勉强强的货色,放在平日里是绝对考不上的,同进士里就更是歪瓜裂枣了,只能说不是文盲罢了。

  这千余人的进士老爷们风光了一年,之后也就泯然下去了。

  这事太上皇很满意,至少这个事情让他知道整个国家还在他的掌控之中。新帝也很满意,至少他想做什么,终究还是做到了。

  至于科举,呵呵,你能指望两个把买官卖官这种事情不止做到了明码标价,还做到了理所当然童叟无欺的皇帝能多在意科举。

  别闹了!

  新书《重回九五当好爸爸》求支持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