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7日,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山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揭牌仪式由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魏建主持。揭牌仪式后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山东师范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文化视域中的网络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会上17K小说网创始人刘英从行业角度提出,应当推动从业界向学界的转化,研究中心应成为两者的交流平台,致力于网络文学体系的建立、网络文学史的书写、对作家与编辑的培养。针对如何解决这一热议问题,杭州师范大学的单小曦教授认为,建构读者、作者、编者、学者四方主体的合作型批评,可能是一条符合中国网络文学现实需要的批评路向。
以下是我现场发言稿:
学界的进击——网络文学主流化的最后一座天王山
网络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有主流化和商业化两大趋势。
相比于突飞猛进的商业化乃至产业化进程,网文的主流化道路却一直比较坎坷。这些年以来网络文学受到社会上各种不公平待遇,一谈到网络文学,必然要谈泥沙俱下,要谈不出精品,甚至前两年还有人放出来“垃圾论”,对网络文学伤害巨大。
今年**平**提出来要“大力发展网络文艺”,确实是给网络文学定了调子,也给从业者以巨大的鼓励,长期笼罩在网文主流化道路上最大的阴影没有了,对我们来讲,真正是艳阳高照,当然我们也要感谢中国作协及其他官方机构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网络文学的主流是大众文学,是类型文学,是通俗文学,它是一个文学场,也是一个名利场。我们不应讳言,也不应刻意避开不谈商业化对网络文学的巨大推动作用,不应回避盛大文学、中文在线等业界商业公司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因为这不是做学问的态度,不是求真求实。
同样,我们也不能忘记学界同仁在网文大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欧阳友权、马季老师等诸多网文研究大家在1999、2000年网文尚未成气候时,就开始关注,并且十余年以来一直给予网文鼎力支持。
正是因为业界与学界的共同努力,读者、作者、编辑、评论家四大群体的合力齐进,才造就了网络文学今时今日的地位。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业界一直在寻求建立自己的创作理论和批评体系,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三缺一”,理论批评、创作研究的工作主要由编辑代为完成,在座的有我多年的好友也是资深的编辑杨晨和谢思鹏,说实话,我们这块工作完成的也不好。业界在评论体系上的缺失,导致了读者、作者、编辑、评论家四大群体不能形成自洽的体系,不过对于刚开始批量入场的学界来说,因为天然的学院派教学相长传统,却恰恰可以做到“四大全补”。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