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狂妄无知,以为科举是那么好应的,那书生寒窗苦读十数载又是为何?为父学那么多年,都无功而返,你学了个一知半解就以为能金榜题名?”
刘源隆又拿出趾高气扬的态度,仿佛他的学问有多高,可以目中无人。
刘恒道:“既然父亲的学问好,那不如你自己上?”
一听这话,刘源隆脸色又焉了。
“既然父亲不想去,我去尝试一次,若不成以后这家业都归你来打理,我事事都听你的,你看如何?”刘恒给出了交换条件。
刘家都如此,本来谁当家也没什么,可刘源隆一听眼睛就在冒光。
显然他所想的“事事听你的”,不是想着谁来当家,想的是把刘恒“嫁”到江北扬州的李家,以振兴他刘府。
“年轻人好高骛远,那为父就让你试一次,不成的话也趁早死了这心。”刘源隆也不太当回事,如刘恒所言,录遗本就是小考,对于搜检验明正身本就不严格,且他父子二人除了那一撇小胡子,模样很像,乍一见谁能分出谁是谁?
录遗他本就不想去,刘恒去了失败而回,他就有理由去谈跟李家的婚事,真是不要太美好。
刘恒点头道:“既然父亲答应了,那不知可否找一些书籍来?”
刘源隆一听便乐了:“我说恒儿啊,你连书都没有,就想应科举,是否太儿戏?咱家这副光景,我给你上哪弄书去?”
答应了让儿子替考,也不给儿子创造条件。
“父亲那么多朋友,借钱难,借几本书回来不难吧?四书五经这边不用你借,主要是借一些稍微偏杂的书。”刘恒道。
“行行行,只要以后你听为父的,为父给你出去借,这时候不早,正好为父也要各处走走,先给几个大子中午垫肚子,你就等为父的好消息吧。”
刘源隆正好要出门去走亲访友,要了三个铜板,一路小跑出门去,估摸着到下午日落之前他是不肯回来了。
……
……
刘恒也没想到跟刘源隆的“谈判”如此顺利,既然决定要去应录遗之考,时间就在七月下旬,时间剩下十多天,非常仓促。
既要练字,还要读书,更要做一些现成的题目来强化练习,显得很紧张。
他也并非无的放矢,他也明白,即便他对科举很在行,可毕竟没参加过正考,如今所面对的又非像徐平那样初上考场的白丁,他要面对的是一群久经战阵的生员,没点能耐去了就是自讨没趣。
可他还是有“杀手锏”。
便在于行文的格式,八股文虽成于宋金,但真正形成八股的严格格式,还是在成化年间。
八股文之所以能在明清两朝形成科举制式,并非说完全一无是处,在论证圣人之言上,八股文充分研究了读文章之人的心理,把古文议论文的精髓都深谙其中,这也是为何在成化年间会以官告方式形成制式的原因。
刘恒心想:“既然不能在文章上超过别的考生,就要在别的门道上有所长,哪怕真的不行,也要去尝试,也算是满足了我半生研究明清科举的心愿,真正来应考一次。”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