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沈安扛着十来斤米,另一只手里拎着一条二三斤重的肥肉膘,进了府学后街。
“师娘!”站在还算像样儿的院门口,周沈安扬声叫道。
“唉。”还余下一半的厢房里,一个干瘦的老太太扶着墙,一步一步挪出来,“是周二郎,你这是干啥?咋又拿东西来了,昨儿的饼还有呢,还没吃完。”
“先生的病好些没有?”周沈安将那条肥肉膘递给老太太,拿下那袋米,左右看了看,踢了个小凳子靠墙,放好米。
“是二郎啊,又来送东西了,你昨儿送过一趟了。”厢房最里面,架着个破竹榻,一个五十来岁老者一点点撑起来。
“先生好点儿没有?刚刚我路过应大夫家,看他搭了个棚子,开诊看病了,我跟应大夫说了,让他得空的时候,过来给您诊诊脉,开几幅药吃吃,就能好了。”周沈安蹲在破竹榻前。
这破竹榻用几块砖架着,看起来摇摇晃晃,老先生又挪了挪,竹榻就跟着又摇起来,周沈安下意识的伸手扶住竹榻,以免它倒塌下来。
“你哪儿来的钱?你家里?是周二郎吧?我这眼睛,看不大清,我听着这声音是你。”老先生挪着坐好,用力的看。
“是二郎,二郎还拿了一条肉,有两三斤重,还有米,一大袋米!
二郎,你哪儿来的钱哪?”老太太拎着肉,看着米,一下子精神多了。
“我找了份活,挺挣钱的。”周沈安站起来,手伸到破烂的长衫底下,解下一大串铜钱,“这是半吊钱,师娘拿着,买菜买柴。
应大夫那边,我跟他说过了,诊金还有药钱,回头我跟他结,您不用管。”
“你哪儿来的钱哪?”老太太接过半吊钱,压的半边身子往下一沉,更加惊讶了。
“二郎!你哪儿来的钱?你干嘛去了?你可不能……”坐在破竹榻上的老先生急了。
“先生别急,师娘先把钱收好。
“靠东门那边,有户有钱人家,在咱们扬州城有十几处宅子,现在拿出钱,要重新起宅子,找人画图样儿,制度安排楼阁亭台。
“我就去应了,画了几处宅子,难得她都看上了一张,得了些银子。”
周沈安急忙解释道。
“你这孩子,怎么还是把心思都放在这些没用的东西上头,你又不笨,你要是把琢磨楼台园子的这份心思,都用到文章上,你早就……”老先生一听就急了。
“先生别急,我用在文章上了,真用了。现在这会儿,不是非常时期么,咱们先得吃饱了,才能念书呢。”周沈安忙陪笑道。
“老头子,这都啥时候了,都快饿死了,唉,你还唠叨这些没用的。”老太太四处找了一圈,将那半吊钱塞到老先生枕头下。
“挣够吃饭钱,你别再分心了,把心思都放到文章上。
咱这扬州城,遭此大难,大难不死的,都有后福。
今年说不定要开恩科,今年就是大比之年,这恩科不用开了,咱们扬州,必定要多取不少人,这是惯例了。
你得趁着这个机会,好好用功,秋闱中了,再怎么,你就是官身了,往后,就算春闱屡试不中,那也……”
老先生揪着周沈安,急急的交待道。
“我懂,先生放心,我都懂,都记下了,先生安心养着,让师娘熬些米油给你先补一补,先生先好起来。
咱们扬州城里,现在已经很热闹了,粮行肉市,都开了,各家店也都开了。
刚才我买米的时候,米铺的洪掌柜问我先生怎么样了,问先生的学堂什么时候能开,说他家大小子早上还问他,要来上学。
洪掌柜还说,您这学堂要是还开,他就先把束脩送过来。
您赶紧好起来,回头我找几个人过来,把学堂院子清出来,先搭个棚子,您先把学堂开起来。”
周沈安笑着岔开话题。
“多亏了二郎,等你群弟回来……”老太太抹着眼泪。
“别提他!别提那个孽种,他哪还能活着回来?你看看这仗,这仗……”老先生眼泪淌出来,“这人死的,哪是人哪!别提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