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千瞩阅读过这次会议的纪要之后只是简单的在圈阅名单上打了个勾,没有做任何批示。但是从这天起,他的桌子上又开始出现了神秘的草图和涂满的计算纸,还从大图书馆里调阅了许多早期机械式计算机的书籍。接着,工能委里几个学过机械、电子,又在米国待过的人就接到了额外的任务:主持翻译b制造的早期机械式资料管理系统的书籍――b在三十年代就为美国大企业的人事部门、联邦调查局和德国设计制造过半自动化的卡片式资料储存和检索系统。其中为纳粹设计制造的集中营囚犯自动卡片管理系统还使b在战后惹来过一场官司。
根据政保总署的初步鉴定,胡胖子在所有投奔者中的起评最高,为4,这自然是因为他不仅放弃了船只和部众,连继续出海的都拒绝了。其次是施十四等交出全部船只的人,为4b,至于还要保留船只的,就是4c了。头目们还不知道在嘘寒问暖的背后自己已经被贴上了不同的标签。
“他们的工资怎么发,按什么标准。”严茗请示邬徳来了。
“你问的是个大问题了。”邬徳笑道,“督公前几天还在说以前开会的时候一群小资矫情,没把这事定下来,现在出空白了。”
“他那个24级的行政级别什么的?又在会上拿出来了?”
“对,不过现在这套体系争议很大,估计要给枪毙了重新制订。”
行政级别和待遇问题的确是目前继续解决的问题--随着他们的组织结构不断扩大,土著公职人员不断增加,特别是军队里的土著军官也在增加。不解决待遇问题,也很难让人安心工作。
“比照工人的待遇标准不行吗?”
“当然,现在的方案就是比照工人等级标准的。”邬徳说,“但是这个比工人的等级标准难多了,技术水平是硬杠子。这个缺少评定标准。为了这事吵得一塌糊涂呢。”
除了评定标注之外,争论的中心点是,到底是待遇跟着职务走,还是级别归级别,职务归职务?在执委会的各级干部里,旗帜鲜明的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待遇跟着职务走,去职就无待遇;另一派则认为这样会造成许多因为各种因素不能晋升长期处于基层的公职人员失去上进心--如果有独立的行政级别的话,起码可以采用“低职、底衔、高行政级”的方式进行补偿。正如很多机关里有所谓副处级科员之类的名目。
后者遭遇到的反对声音很大:大家在另一个时空里都见识到了这种行政级别和职务两条线并行所造成的机构中冗员冗官泛滥的结果。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