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手机和电脑来说,可能是小问题。
但是视觉感知芯片是一颗植入到眼部的芯片啊,而且一天都是持续十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
如果一块小拇指大的金属,在眼睛里持续保持四五十度的高温,谁能受得了?
人发烧40度以上都是超高烧了,会把脑子烧坏掉的!
一块芯片长期在体内维持四五十度的温度,那这就不是个医疗设备了,而是个杀人凶器!
所以无奈之下,陈长安只能选择修改方案,为植入体内的这颗视觉感知芯片减负。
咋减负呢,自然就是将原本需要它处理的数据转化工作,给转移到外部工作。
这就诞生了这个方方正正的外置处理器。
重新设计的方案中,搭载在护目镜上的微型摄像头采集到的画面数据,将不会直接传输到植入到体内的那颗视觉感知芯片中,而是传输到外挂在耳朵旁边,靠近太阳穴位置的这个处理器。
然后处理器再将这种电子信号,经过计算和处理,转化成大脑皮层可以理解的信号,然后再将转化好的信号通过无线传输技术,传输到体内的视觉感知芯片中。
而这颗植入的视觉感知芯片,将不再负责数据的处理和转化,只负责和视神经的连接工作,通过刺激视神经来产生生物信号,然后这个处理过的生物信号就会顺着视神经传输到大脑内。
这样,患者就可以接收到经过摄像头拍摄到的画面。
整个传输环节,听起来很复杂,但是实际上却非常的迅速。
在全程通过无线信号传输的情况下,从摄像头捕捉到画面,到大脑接收到信号,一共也就只会有大概1-3毫秒的延迟。巘戅玩吧巘戅
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来说,3毫米的延迟,基本上患者是感觉不到的,大脑接收到的画面在患者看来,就是实时的。
大家玩个电脑游戏,10-20毫秒的延迟,都几乎感觉不到任何延迟感,更何况3毫秒。
至于整个装置的供电系统。外部的处理器自然是使用光电池,无需充电电池或者定期更换电池,单单只给一个处理器供电,一块光电池已经足够日常使用了。
而微型摄像头,使用的是可拆卸的可充电铝电池供电,微型摄像头的功耗很低,一块铝电池可以使用十天左右,没电了更换一个铝电池就行,患者只需要常备两个铝电池,用来替换使用就行。
而最最重要的植入到眼内的感知芯片,自然也同样是使用与之一同植入眼内的光电池获得电力。
之所以最终成型的视觉假体装置会有一个黑色的护目镜,为的就是给感知芯片供电。
这个黑色的护目镜具有聚光的作用,护目镜中产生的强R光能被用于为植入电池供电,这样植入到眼内的感知芯片就可以长期工作了。
现在市面上的光电池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这种小型的光电池更是有几十家企业可以生产,便宜又好用,还能解决植入硬件供电的问题,简直是科技利器!
一个搭载了微型摄像头的护目镜,一块掌心大小的微型处理器,以及一块拇指盖大小的视觉感知芯片,就这么组成了瑞康医疗的第一代视觉感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