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水平上说,辽东比周边地区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在周边地区中,即便是经济状况相对不错的辽西,普通人的生活水准和辽东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
这里的“普通人”是指辽西将门的将领家族,普通百姓和军户就算了,在辽西,军户和普通将士,根本就不算人。
仅仅一条辽河相隔,在天启七年辽东全部丢失,沿着辽河只有零星的屯堡,短短七年多的时间,沿着辽河出现了一百多座镇堡,眼看着一河之隔的河东,如此富庶。
辽西也急,他们也多次派人前往辽东学习,不过很多东西学是学不来的,耕牛对于辽西来说,现在还是稀缺资源,辽西将门的低级将领家中,都不能保证每家每户都有一头耕牛,而这在辽东,一家有几头牛或者几十头牛已经是常态。
特别是战马,辽东的私人战马拥有数量,比例恐怕比后世的千人拥有轿车的比例还要高很多,辽西没有办法学习,无论养马,还是养牛,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撑。
任何一个镇堡,随便凑凑,二三百骑就出来了,这个数量乘两千多,辽东的骑马民兵就多达二十余万人。
可想而知,皇太极会有多大的压力。
辽东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因为百姓手中有钱,消费能力强,辽东一千多万人口,消费能力大明两京十三省都强,大明两京十三省加在一起,也没有三百七十多万匹战马,更没有五六百万头牛。
这上千万的大牲口,可不是那么容易养活的。
袁可立的身体,注定他不能久坐,很早就躺下来歇息了。
全旭在看着袁可立睡觉以后,就望着袁枢道:“伯应兄,现在哪里高就?”
袁枢有些不好意思,他没有考中进士,连个举人都不是,依靠袁可立的荫官,最开始是
授詹事府录事正九品,后调到南京都督府后军都事(从七品),再升任太仆寺寺丞正六品,任户部山西司主事(正六品)。
司主事上面计二十四个郎中,郎中上面还有左右侍郎。他是从崇祯二年开始当官,短短五年之内,从正九品升到正六品,这个速度已经不算慢了。
全旭有些不以为然:“才六品官?要不这样吧,把官辞了,你带着嫂夫人去辽东,辽东十八州,随便你选!”
从正六品到从五品,也算是升级。
辽东的州,关键是朝廷不承认,各有优劣。
袁枢苦笑道:“父亲大人身体不好,我只能侍奉左右!”
全旭拍了拍袁枢的肩膀道:“恩师已经致仕,你们要不然一起去辽东享福!”
“此事,日后再说!”
全旭张了张嘴,没有办法再劝,他其实更想让袁枢去琼州府,可关键是琼州府是一个发配犯官的地方。
那不是恩赐,而是欺负人了。
……
崇祯是晚些时候,得知了全旭进京的消息。
锦衣卫向崇祯密报,崇祯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在皇宫里等着全旭,可是他左等右等,一直没有等到全旭出现。
有一种思念,叫做望眼欲穿。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