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重生乡村文艺生活> 第35章 《英雄志》的收入(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35章 《英雄志》的收入(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雅文小说南派三叔起点文学
  于是査海生、骆一禾、刘军几人便得到了《英雄志》9%印数稿酬的稿费,这9%的印数稿酬三人均分看着不多,但架不住《英雄志》销量高啊,而且现在的武侠小说普遍卖的都比较贵。

  一年下来,两册《英雄志》已经卖了近五百万册,几人的稿酬加起来有14万之多,平均下来每人四万多块。

  査海生毕业后的第一个月工资是36.8块,这些稿酬顶他工作一百年。

  后世经常有作家靠着畅销书登顶作家收入排行榜,那是因为他们有版税,现如今国内还没有版税的概念,但是有印数稿酬,道理是一样的。

  何平分润出来的这部分钱,不仅解决了几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的生活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充满了对未来和写作事业的信心。

  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扼杀了他们对于诗歌创作的未来。

  毕竟诗人这种职业,无数前辈证明过,只有穷一点才能写出好作品的。

  这三人的命运因为认识何平而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尤其是査海生,如果按照历史的惯性,他将在几年后卧轨自|杀,英年早逝。

  在何平的观念里,好死不如赖活着。从这一点上来说,何平算不上文人,人家的观念都比较高大上,什么“不自由,毋宁死”之类的。

  反正就是不遂老子的意,老子就死给你看。

  何平有时候也会反思自己,会不会太过于庸俗了。

  可当他捧着一碗苞米茬子嚼的倍儿香的时候,他狠狠的给了自己一个大嘴巴子,刚吃上几天饱饭啊,就开始飘了!

  从阳历来说,现在已经迈入了1984年,今年对平县的老百姓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家庭联产承包正式落地和公社改革。

  公社改叫乡镇了,生产队叫村了,大锅饭被扫进了历史堆。

  这一切对于韩屯的影响微乎其微,脱离了从土地刨食的韩屯老百姓,提前二十年进入了小康生活的阶段。

  两年的时间,村里所有人家的房屋整体重建了一遍,后世辽南地区常见的“捣制房”提前诞生,从村外的远处望向韩屯,一片崭新的建筑,周围几个村看着眼馋的不行。

  由于韩屯经济的快速发展,周围几个村子也跟着受益不少,但跟韩屯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说起谁家闺女、小子进了韩屯的场子上班,当父母的脸上都有光。虽说比不上吃供应粮的,可到底是上班拿工资的,而且还不比一般工厂工资低。

  因此这两年红旗公社,现在叫红旗镇了,南部的这几个村子成了平县农村谈婚论嫁的高标准地区。

  何平这样娶了县长闺女的特例就不提了,跟城里姑娘郑文芝处对象的韩兆社就是个例子。

  现在韩屯年轻人谈婚论嫁最次找的也是公社的人家,周围村子里的人家想提亲,连媒人那关都过不了。

  这种现实情况造就了韩屯的婚嫁市场“肉少狼多”的局面,这里也成了很多媒婆经常出没的地点。

  也不光是媒婆愿意来韩屯,自从韩屯出名了之后,来队里走走看看的平县老百姓也不少。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