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民间的配合,行政成本司法成本极低,让明国的内耗极低,对外辐射的力量极其庞大。
在全新的集体经济模式的催动下,明国的生产力几乎达到了中古时代的顶峰,并且由于蒸汽机的出现,甚至有了向工业时代飞跃的可能性。
但是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有为状态。
官方掌控几乎全部的权力,而民间因为不断的胜利和代表他们利益的政策,习惯性的已经唯苏咏霖为代表的大明国马首是瞻,一个地方的一个政令发布,民间会遵守,就能改变一切。
统治集团的内部规则能够被较好的遵守、大家还心怀理想的时候,这种有为状态是非常优越的。
这能够最大限度的成就古今未有之壮举,并且还会对民生产生很多积极正面的作用。
但是苏咏霖立足于洪武十三年、共和二零一五年这个时间节点,已然发现了这一状态的问题之所在。
其一,他毫无意外的发现了大明官员队伍里头“扬权”思想的抬头。
他发现不少官员扬权的欲望难以抑制,并且越来越膨胀,他们更加喜欢大家长大包大揽的角色和办事方式,甚至不愿意在内部搞民主集中,更别说听取民众的意见。
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刚愎自用,固执地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最好的事情,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民众,民众只要听命令就好了,其他的都不要管,安心生产生孩子就可以了。
大明国难道会害你们?
不存在的。
所以你们要听命令,不能反对,只能遵守。
这种思想逐渐在明国中央和地方高层蔓延开来,势头比较勐烈,若不及时干预,会出大问题。
其二,大明的民众其实挺累的。
虽然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积蓄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累,他们又要农耕,又要做工,又要做正常的工作,又要参加其他的活动,要识字,要学习思想理论。
过去的农民要做的事情他们都在做,过去的农民不需要做的事情他们也在做,所有的时间都被填满了。
虽然建国这一代农民因为吃过封建王朝的苦所以不觉得现在苦,但是下一代人呢?
再下一代人呢?
他们会疲惫不堪的。
苏咏霖通过财政部和农部的大量数据统计发现,当前的大明并没有摆脱封建王朝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主要经济增长点依然在农业生产方面,不在其他方面。
工业和商业的产值对大明的总产值来说,只是添头。
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积蓄越来越多,本质上依然是王朝上升期所致,大量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单位生产效率提升,大量开垦荒地也增加了土地田亩数,粮食产量自然而然的增加了。
而大明之所以看上去更好,是因为革命政策优势,分配做得好,所以农民比王朝统治下的农民的生活要更好一些。
但是他们同样不轻松。
所以本质上,大明的生产模式更加适配的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而不是宪政民主。
只是因为苏咏霖这个大异类带着一群小异类硬生生用爆棚的武德手搓真理,然后把时代强行往前拖,不让它继续慢慢磨洋工。
一旦这个异数消失了,时代会变。
至于变得更好还是更坏,苏咏霖觉得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所以在他还活着的时候,他决定一手强力推动科技发展,改变大明的生产现状,一手开创从有为向无为状态的切换。
大明国可以有儒家霸术模式,但是同样不能没有黄老模式。
可以有为,但也必须可以切换回无为。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