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子回报,北府城的明军并无动向,也就是说,突袭索诺木杜棱台吉的可能不是北府明军,而是另一支明军。
这一次,济尔哈朗召集各军统帅议事。
来参会的有车臣汗、奈曼部的衮楚克巴图鲁台吉、克什克腾部的琐诺木诺言台吉,还有科尔沁部的奥巴洪台吉。
另外汉军八旗,有李永芳、金砺等一众高级将领。
可以说,皇太极将建州八旗、蒙古八旗、汉人八旗全部派上来了,足见其与北府的志在必得。
济尔哈朗并没有多余的废话,正常会议非常简单,就商讨接下来如何打。
其实如何攻打北府,在出征前,皇太极已经制定了大致的战略。
不过毕竟皇太极不是亲征,对前线的情况并不了解,战术层面不可能制定清晰。
一切都交给济尔哈朗。
那么问题来了,济尔哈朗这几年的大规模会战,就没有赢过一次,一直被卢象升教做人,皇太极为何还如此信任他?
一是济尔哈朗对皇太极是忠心不二的。
二是济尔哈朗本身的军事才能是极其出众的,只是明军不是有新式火器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济尔哈朗原本制定的战术是什么呢?
围城!
没错,就是切断元上都城与北府城的联系,然后用大军将北府城团团围住,围得水泄不通。
当然,在围城之前,先逐个剪除北府城三面的城寨。
但现在看来,明军已经有了准备了。
至少北府城之外100里,有明军精锐骑兵出现。
这样变数就很大了。
所以,战术层面要做微调。
大的方向不变,依然是对北府城进行围攻。
但是,要有对北府之外的明军的掣肘。
很快,众人便在会议上争论起来。
有人说坚持全军围困北府。
有人说分兵两路,一路攻打北府,一路南下围困元上都城,并且对南边的明军形成牵制,减少攻打北府时产生的不必要麻烦。
经过众人一番商议之后,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济尔哈朗拍板了:围城打援!分兵补粮!
从这个决定就可以看出,济尔哈朗绝对算得上是顶级的军事统帅。
早在御林卫五万大军北上之前,崇祯就做了几个战术的推演。
其中一环叫分兵之策。
何为分兵之策?
纵观草原战局,皇太极有10万大军。
那么,他的优势是什么?
当然是兵强马壮!
劣势呢?
当然是劳师远征,无后勤补给!
如此一分析,是不是已经很清晰了?
当然不是!
至少马世龙当时听得脑子一团浆糊。
劳师远征就绝对不能打持久战!
而崇祯想要的恰恰就是拖住战局,宣府不断给元上都城输送粮草和兵马,不停有资源堆上去。
而分兵之策就是造成持久战的战术之一。
例如诱导济尔哈朗分兵五万南下元上都城。
为此,崇祯在这个战术环节,让马世龙布了一个局。
他算准敌军必然会来切断元上都城和北府城之间的小城寨,事实上,正常的统帅都会这么干。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