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 阅读主题
-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体
启体
思源
苹方
-
字体大小
A-
20
A+
-
页面宽度
-
100%
+
593、小松鉴赏
一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话说这一首绝句,
是唐杜荀鹤作品。
这首诗借松写人,
托物讽喻了时代,
简短而饱含理趣,
非常的耐人寻味。
诗对小松的描写,
精炼传神表达了,
诗人虽才华横溢,
但由于出身贫穷,
不受赏识的愤懑,
对世俗不满之情。
二
这首诗的译文是:
松树在小的时候,
长在很深的草中,
被埋没看不出来。
到现在才被发现,
已经比那些野草,
明显高出了许多。
俗人当时不识得,
尚未高耸的小树
直到它高耸入云,
人们才会说它高。
三
杜荀鹤出身寒微,
虽然年轻的时候,
就已经才华毕露,
但因无领导赏识,
以至于屡试不中,
潦倒而报国无门。
就如同诗中小松,
埋没在野草丛中。
所以他创作此诗,
来抒发愤懑之情。
四
松是树中的英雄,
凌冬傲寒的勇士。
数九寒天百草枯,
万木凋零雪纷飞,
而它却苍翠凌云,
顶风雪泰然自若。
然而凌云的巨松,
是从刚出土小松,
逐步成长起来的
虽小却已显露出,
必将凌云的苗头。
小松一诗前两句,
刻画出了这一点。
五
自小刺头深草里。
小松刚出土之时,
的确小得很可怜,
路边草都比它高,
以至掩没在草里。
它虽小而并不弱,
在深草的包围中,
它并没有低下头,
而是鲜明的刺头。
那长满松针的头,
一个劲向上冲刺,
刚硬而锐不可当。
弱不禁风的小草,
不能和它相匹敌。
这个刺一字千钧,
不但准确勾勒出,
小松外形的特点
而且充分把小松,
坚强不屈的性格,
勇敢战斗的精神,
活脱脱勾画出来。
这个刺字显示出,
具有强大生命力
它的小是暂时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必然由小变大。
六
而今渐觉出蓬蒿。
蓬蒿即蓬草蒿草,
草类中的较高者。
小松原先被百草,
无情踩在脚底下
可如今它已长大,
超出蓬蒿的高度
至于其他的野草,
当然更不在话下。
这个出字很精当,
不仅生动显示了,
小松逐渐地长大,
发展变化的情景,
在结构上也起了,
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刺的必然结果,
也是凌云的先兆。
七
任何事物的发展,
总是循序渐进的,
不可能一步登天
小松从刺头深草,
出蓬蒿只能渐然。
渐觉说得有分寸,
读起来非常含蓄。
那么是谁渐觉呢?
只有那些真关心,
和爱护小松的人,
时时在观察比较,
才能渐觉出变化
至于那些不关心,
小松成长的人们,
对小松视而不见,
哪能谈得上渐觉?
故作者笔锋一转,
发出深深的慨叹。
七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连说了两个凌云,
前一个是指小松,
后一个是指大松。
大松凌云是事实,
周围人称赞它高,
并不说明有眼力,
也没有多大意义。
而小松虽然幼小,
像小草貌不惊人,
谁如果能识别出,
它就是凌云之木,
而加以培养爱护,
那才是真有识见,
才能有大的意义。
八
然而世俗的人们,
所缺少的正是识。
故而诗人感叹道:
眼光短浅的时人,
是不可能把小松,
看成栋梁之材的。
所以有多少小松,
由于时人的不识,
而被摧残砍杀啊!
这些小松就如同,
韩愈写的千里马,
骈死于槽枥之间,
缺乏伯乐和知音,
遭到悲惨的命运。
九
小松这一首小诗,
既有细腻的诗情,
又有深刻的哲理,
语言是很幽默的,
思想是很严肃的,
完美无瑕的融合,
成为了千古绝唱。
信笔鉴赏到这里,
同学们下课了哈!
打盹的同学可以,
出去休息一会啦!
郭老师的打油诗,
本来就是胡扯淡,
喜不喜欢无所谓,
大家就当看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