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从一种经济制度转为去摸索另一条道路,林栖羽这样在霓虹留学,又以金融和不动产作为切入点,将宏观经济作为博士研究课题的人才,确实是很稀少的。
而这半个多月,杨振华和王奕虽然只是默默关注林栖羽的表现,但关于林栖羽的档案信息,早就报到了国内去进行调查。
各方面都无可挑剔,难得在这灯红酒绿的东京,还一直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而陶知命……虽然杨振华和王奕都不知道枢海里的首长们为什么信任他,但那只说明陶知命一定承担了非常特别的使命。
更何况,田中荣和海部俊一起来参加招待会,随后又与陶知命一同离开。之后桥本太郎的秘书曾联络过杨振华,直言陶知命会作为霓虹突破米国的约束,与夏国恢复经贸往来的一个特别桥梁。
对于这样一个在霓虹出生长大的夏裔,在这么年轻的年纪里能走到这样的层次,杨振华和王奕都是百思不得其解的。
这样的人,不可能是首长们安排、扶持起来的吧?
而如果之前素无接触,他又凭什么得到那样的信任?
看她看完了这份方案,坐在那皱眉凝思,杨振华笑着说:“大胆发表意见。就算陶先生没有提过这方面的事,你也可以凭你所学到的,看看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林栖羽缓缓点了点头,随后先问道:“领导,我查过资料。过去十年里,建交后霓虹就已经有两批对夏国的援助和贷款,投资额也不小。过去的方案,和这次一样吗?”
“基本一致。”杨振华认真地点头,“过去援助,超过90%都是以贷款的形式进行的。贷款的规定,就是夏国必须引进霓虹的设备。除了无偿的部分,这些贷款因为是援助性质的,所以利息很低,还款的期限也比较长,40年,还有10年宽限期是不用还利息的。”
“过去也是以米元计价的?”林栖羽竟有点咬牙切齿了。
“米元是国际通用货币,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吗?”
林栖羽回想了一下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又想了想自己这几年受陶知命的影响所认识到的东西,叹了一口气:“问题大了。第一批贷款,再过两年就该开始还了吧?”
“没错。第一批贷款从79年到83年,一共有3309亿円。第二批是从84年开始的,到现在有4700亿円。”
“……我来算个账吧。”
林栖羽一伸手就从口袋里摸出了一支笔,竟是随身有带着,然后还摸出了一个小本子。
她一边在上面写写划划,一边说:“借的时候,借的是霓虹円,但是以米元计价。可是第一批借的3309亿円,当时的霓虹円和米元的汇率,最高超过了270:1,平均也有230左右。但是现在,霓虹円兑换米元,只有140了。也就是说,这种政府开发援助oda贷款,利息虽然非常低只有1.5%。但是因为汇率变化,这一批借的时候是15亿米元不到,但还的时候,大概需要35亿米元了……这里还要考虑我们与米元之间的汇率。”
林栖羽越算越牙疼:“我记得那个时候我们是不到2块钱换1米元,但现在……是将近6块钱。所以……我们大概需要当初3倍的钱,才能还清这批贷款……”
杨振华和王奕面面相觑,最后杨振华只能默默说道:“米元计价,是政府开发援助贷款的通常标准。这些贷款,也确实对国内的基础建设和技术引进,起到了帮助,带动了发展。我们的底子,毕竟是太薄了。”
林栖羽也沉默不语,她不清楚当初签署这些贷款协议时,有没有人认识到货币汇率变化带来的成本风险,又或者是当时条件所限,根本也无力多提要求。
但是现在……她想了想就说道:“还不止如此。贷款中有相当大的比例的贷款项目要求限定向霓虹采购。这样的话,我们可能多花了一些成本,而霓虹的企业已经赚回来一批。另外,要求我们引进霓虹的设备,其实也有一些问题……”
“你畅所欲言!”
“过去这十年里,霓虹的制造业产能其实是过剩的,是必须要通过国外的市场来消化那么多产品的。我们引进的只是设备,不是真正的技术,反而将自己限定在了霓虹的生产标准里。而霓虹这边制造产能本来就在提高,国内的劳动成本也在提高,是必须向外转移一些落后的产能来优化经济结构的。过去十年很多霓虹的企业在我们夏国投资,就有这个原因。”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