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溪楚军大营,楚王朱容藩召诸将议事。
李占春、于大海、杨朝柱、谭文、谭诣、谭弘、刘惟明、杨秉胤、白蛟龙、呼九思,济济一堂。
朱容藩脸色沉重:“诸位将军,告诉大家一个不好的消息,吾军军粮已不足三月之用,孤意明日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强渡三江溪。哪位将军,愿为全军先驱”。
“末将愿往”。
楚王的部下多是土匪、巨寇,听说即将粮尽,被激发出了凶性,纷纷请战。
见军心可用,朱容藩点点头:“明日,呼九思将军佯攻三江溪;孤率主力强渡萌芦溪,李占春、于大海二位将军为先锋。全军存亡,在此一战。诸君勉之!”
“监国放心,末将等必死战!”
次日清晨,呼九思部列阵于三江溪西岸。
溪者,小河沟也。三江溪,算比较大的溪,宽亦不过教丈。
呼九思部连竹筏都不扎,直接从水浅处,涉水过溪。
对岸的石砫马家军,火炮、铳弹、箭矢,雨点般落下。楚军不断地栽倒,
“不对呀,楚军号称十五万,怎么才这么点人?”
马万年瞅了会,冷笑:“此必是敌人疑兵”。
“秦总兵”。
“末将在”,秦翼明闻声赶来。
“对岸敌人不多,伪楚王必然想绕到上游的葫芦溪过来。汝领五千土兵驻守三江溪,吾领五千白杆兵去葫芦溪破敌”。
“末将领命”。
石砫马家的白杆兵分两块,一块是名扬大明朝的白杆兵(正兵),数量不超过五千人;另一块是普通的土兵(?充兵),数量远多于白杆兵。
石砫白杆兵(正兵)的数量之所以少,是因为对兵源要求得非常严。只选居住于川渝楚交界的高山大川中的土家族:毕基卡人。
毕基卡人和古希腊的斯巴达人很像,在与洪荒猛兽、中原王朝、其他部落的厮杀中,练就了雄健的体魄和勇敢的心,不论男女老少,个个都是战士。
光是毕基卡人还不行,还得通过考验。
石砫宣抚使马千乘去世后,秦良玉代领夫职。她对毕基卡人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除了一般的战斗技能训练,如钩镰枪弩技、短兵相接技、战斗阵法外,还有非常生猛的体能和勇气训练。
非常生猛,一般人吓都吓死。
想当白杆兵正兵,要先和老虎搏斗一次,“一人搏虎,二十人助之。以必毙为度,纵虎者重罚,猎其他兽亦如之,得擒则倍赏当先者”。
只有熟练掌握了各种战斗技能,通过了搏虎的勇气考验,才能成为一名光荣的白杆兵正兵。
毕基卡人全族人口不过十万,通过这些考验的很难超过五千,淘汰下来的作为普通土兵(补充兵)。
秦良玉还制定了严苛的战场纪律,“其节制甚严,只许刺击,不许割首,违者和退缩者斩首”。
最狠的是,盛行连坐法。一人犯军法,全队连坐。比如你在战场上胆怯,想逃,可以,杀!不光杀你,跟你一个队的其他24名战友全杀。白杆兵编队,一般都是亲戚朋友编同一队,你一人逃跑,害家人朋友性命,你敢逃?想保亲人的命,只有死战。
故白杆兵每逢战阵必势如疯虎,锐不可当。
当年浑河血战,四千白杆兵和三千浙江兵,差点打垮了两万八旗。主要原因就是,这几千人不是普通人,是力能搏虎的勇士。
石砫白杆兵,编制也和大明朝其他军队不同。大明其他军队是营哨制,而白杆兵是营旗制。
营,指的是拿军饷的常备军,数量很少,只有五百人。石砫马家以前没有常备军,秦良玉当了四川总兵后,大明朝给了五百人编制。设“左中右前后”五营,每营百人。每营有总旗一人,旗长一人,旗鼓一人。其中,中营由土司长子掌管。
这五百亲兵,装备极精良:“盔重16斤,衬以厚絮,如斗大,甲重者数十斤,利箭不能入,火枪打百步”。
旗,是从毕基卡人中临时征召的勇士,凡境内适龄男丁皆编入旗内。战时每旗选出一队最精锐的25人(不包括旗长),做为白杆兵正兵。其余人做为正兵死亡时的补充兵。根据各土司实力,一旗有几十人到百多人不等。
旗兵装备比营兵略差,着棉甲和皮甲。
作战时,白杆兵列锥阵而战。五千白杆正兵可列8阵,每阵24旗。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