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兰会意地跟着端娘去了小厨房,顾夕颜却招来墨菊:“你把这一千两银子给秦大姑悄悄地送去,让她另寻了地方住。把黄先生经常到秀和园来逛的事透露给大姑听……”
墨菊忙将银票塞进了衣襟里,应声而去。
端娘在小厨房里和惠兰谈心:“我们姑娘是孩儿气,什么都不懂,有些事,还望你教教她。”
惠兰听了心中大定,喜悦掩不住地挂上了眉梢:“姑姑,您可别这么说。姑娘屋里谁不知道全凭了你。以后我有什么做不到的,姑姑可要把我当自己的亲侄女似的,该说的就说,该责骂的就责骂……免得我犯了错丢了姑娘的脸面。”
端娘听了,正色地道:“既然如此,我也不和你客气了。你说说心里话,准备怎么办?”
惠兰听得一怔,没想到端娘真的就拉了脸来教训她。
可她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惠兰一时摸不清头脑,含糊地道:“我是个糊涂人,全凭姑姑做主就是。”
端娘沉吟道:“原来姑娘身边有四个丫头,姑娘怕耽搁了年龄,嫁了两个。如今留在身边的墨菊和杏红都是我原来特意挑了给姑娘做通房丫头的。惠兰你不同,如果和我一样做陪房的嬷嬷,那就白费了姑娘收你进府的心;如果和墨菊她们一样,又确实是委屈了你;如果当管家娘子,怕又遇不到那么好的人……”
端娘这话是有讲究的。夏国大户人家女儿出嫁的陪房有三种。第一种就是端娘说的陪房嬷嬷,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有点年龄阅历的妇女,很得娘家主母的信任,把女儿托付给她们,专门帮着管理家务事,调和夫妻之间的关系,通常是一家子人一起跟着陪嫁过去;第二种就是通房丫头,娘家会在姑娘出嫁前选一批相貌出佻的丫头陪过去,姑爷看中了,就可以纳为妾室,也可收为滕房;第三种就是管家娘子,有的丫头陪嫁过去不愿做妾的或是姑爷看不上的或是姑娘不同意的,年纪大了或是放出去嫁人,或是指给家里的一些机灵贴己的小厮,因这些小厮多是姑爷家的人,丫头们嫁过去了就能算是姑娘房里的人了,虽然有些人依旧在姑娘身边伏伺,但大部分都会被指到其他房头伺侯,而且这些丫头指的小厮一般都是颇得家主喜欢的,大多数都能做到管事这一级,所以又被称为管家娘子。
惠兰一听,当然知道端娘的意思。
她差涩地低下头去,没有接话。
端娘见了,叹了一口气,语带抱怨地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家的姑娘就那么与众不同,说什么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没有谁高过谁去,没有谁低过谁去,女儿家更是要帮着女儿家,要把墨菊和杏红都放出府去,说什么让她们自由选择。你说说看,天下间哪有这个理的。到时间姑娘出嫁,岂不是连个通房的丫头都没有,不让人笑掉了大牙……”
喜欢以和为贵请()以和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