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玩宋> 第九十一章(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九十一章(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对王雱来说繁体字最蛋疼的地方是,有时候一个字可能有许多种写法,有的人喜欢用这个、有的人喜欢用那个、有的人想到哪个用哪个,王雱遇到第三种就恨不得直接摔书。想到那不太礼貌,他忍了,悄悄把这类作者的书挪到梅尧臣那边,让梅尧臣接着审核去。

  王雱在印书所跟着梅尧臣忙活了一天,傍晚跟着梅尧臣去食堂蹭“教职工窗口”,混了两盘小炒吃。

  王雱还关心地问梅尧臣:“您整天看书,眼睛还好吗?我爹现在看东西得戴护目宝镜才清晰,我老师也是!”

  梅尧臣道:“食不言,寝不语!”

  王雱乖乖闭嘴。他可是注意到了的,梅尧臣老花倒还不严重,近视比较重,看书得离得很近。多不方便啊!

  护目宝镜推出时,梅尧臣他们还不在京城,自从南边战乱,差点断了方洪手里的水精矿,护目宝镜的价钱节节攀升。这本就是富贵人家才能享用的好东西,以许多品阶低些官员的微薄俸禄根本买不起。

  秋闱期间王雱可以放好几天假,他又跑去找方洪,叫他把护目宝镜的配镜团队空出来,按照国子监的体检结果上门给直讲们免费配镜,就当是让他们在国子监中再帮忙打一波广告。

  那都是王雱的老师,方洪应得很爽快。

  王雱和方洪商量完回到家,范仲淹给他说了个消息:韩琦表示旧疾未愈,暂不回京,韩忠彦的婚事也随之延后。

  一时半会儿看不到韩大佬,王雱感觉还怪可惜的,积极提议表示想写信慰问韩大佬,让范仲淹给韩琦写信时一并送去。

  范仲淹感觉王雱不会写什么好东西,但也没阻止,由着王雱洋洋洒洒地写了好几页纸,夹带到他给韩琦的信里头。

  王雱把该写的信、该回的信都回来了,十分寂寞地摇头叹气:“爹和阿琰妹妹怎么还没给我写信呢,我都给他们写好几封了!”

  范仲淹:“……”

  谁没事天天给你写信?

  闹闹腾腾的日子眨眼即逝,转眼入了冬,王雱终于迎来了大丰收,收到许多来各州的信。

  王安石又把他臭骂了一顿,说他搞食堂贿赂同窗、送护目宝镜贿赂师长,好好的事儿经他爹笔下一批评,就成了败坏纲常、蝇营狗苟的钻营心术!

  王雱瞅着他爹写来的信,越看越不可思议:想不到自己竟这么聪明!简直长袖善舞、八面玲珑!

  于是他美滋滋地给他爹回了封信,把自己的喜悦写在纸上。

  一转头,王雱又写信给他阿琰妹妹和司马光告状,分别在给他们的两封信中反复说他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这么高风亮节的人,怎么会想到贿赂同窗和师长这种事儿?他这人最正直、最纯洁、最嫉恶如仇,绝对不会干那种事儿,他爹真是太坏了,冤枉好人!

  王雱死皮赖脸跑了趟太医局,把太医局的新出医书都弄了一本,连着信一并叫人送去郓州。

  王雱不晓得的是,他的信送到时,王安石正好又在郓州逗留。王安石看完王雱的信,气得不轻,司马光还火上加油把王雱的告状信给他看,王安石看得都想去京城揍儿子了。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他这个当儿子的人能用的吗?!

  人不在身边,王安石气完了,又叹起气来:“从小到大他都在跟着我到处走,这还是他头一年自己在外头过年。”明知道这样的日子会越来越多,王安石还是很舍不得,又把差点想扔掉的那封信掏出来看看。

  这时王安石出的普法读物已经正式送到各个印坊印刷出来,铺货到各个城市。因着王安石不许王雱搞哗众取宠的营销,上架上得非常低调,不过这次这本普法读物的内容很实用,讲的是一些常见骗局与应对方法。

  方洪一琢磨,把里头的几个经典骗局排成戏在各地勾栏上映,还在街头贴些安全教育广告,比如“如何识别人贩子”之类的,一时间不少人都有了防诈防骗防人贩子的意识。

  有些人家还觉得自家小孩教得很好,绝不会轻易被人骗走,结果方洪培训了一批人去搞“防骗演练”,愣是让不少人的小孩乖乖地跟着“陌生人”走了!

  据说不少地方的县令还组织衙役统一学习,已经抓获好几个人贩子、破获好几起诈骗案,砸了不少三教九流人士的饭碗。

  这样的“据说”越来越多,极大地带动了《齐鲁探案录》的销售。

  入冬后天气渐冷,许多人都愿意买上一本这样的“防骗手册”和家人窝在家里一起看,商量如何教育自己小孩才不让他们被骗走、外出时如何警惕各种骗局。

  销量再一次火爆!

  苏轼也第一时间买了一本回去看。看到上头明晃晃标注着的“王雱”二字,苏轼想到一开始王雱躲在背后操刀不署名的事儿,顿时迫不及待地翻开琢磨一下哪些部分是王雱写的。

  这一看,苏轼也大开眼界,原来世上竟还有这么多诈/骗手法,还有那么多蠢人被坑得倾家荡产!

  苏轼拿着书去找王雱,感叹里头的人笨得太可怜。

  王雱写的时候已经感慨完了,眼下对那些受害者倒是没多大印象了。

  这两年来医学期刊俨然已经在医学界颇具权威,柳永的文刊也不定时发行,既然他爹说他把国子监上上下下都贿赂了,王雱有个小想法,准备开发一下国子监这个瑰宝。

  国子监是什么地方?汇聚着来自全国的精英人才,而且都是读书人。

  读书人最宝贝的是什么?是思想!

  他们是靠脑子生活的人!

  王雱稍稍和苏轼讨论了那本用于提高全民防范意识的“防骗手册”,就拉着苏轼怂恿:“你想不想每个月都能看到许多好文章?”

  苏轼一听,那自然是想的啊!

  王雱又这样那样这样那样地和苏轼说起自己的新计划,说得苏轼的眼睛越来越亮。

  喜欢玩宋请()玩宋。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