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着前头那部分苏轼还真没认出来,重看时把那滑稽逗趣的范例段落看了两遍,又琢磨着会呼吁别人统一标准这种事肯定是王雱会干的——他已经从宋佑国他们口里听说王雱有“轻微”强迫症这种事,这才把王雱的马甲给扒了下来。
王雱沉痛叹息:“细节决定成败!”
苏轼白他一眼:“你为什么不用本名上?”
王雱把自己的理想告诉苏轼:“我一直想当个平平无奇的普通孩子。”
苏轼看了眼王雱的身量,毫不留情地打击:“你已经不能算孩子。”
王雱从善如流,麻利改口:“我一直想当个平平无奇的普通少年。”
苏轼:“……”
苏轼虽然扒了王雱的马甲,却也没大肆宣扬。理论上前三篇的位置是留给“社会人士”投稿的,国子监监生的稿子只能排在后面,苏轼看到王雱这个操作后也跃跃欲试,准备披个马甲看看能不能冲前三!
年轻人么,什么都可以不强,就是好胜心不能不强!
苏轼磨刀霍霍准备挑战前三去了。
到二月初,天气慢慢回暖,官家病体稍愈,终于摆脱了靠点头摇头处理政务的状态。文彦博等人都松了口气,可算是熬过一大难关。
经了此事,各种折子飞似也地送往宫中,都是一力请求官家早立太子的。
其中就有司马光的。
文彦博和富弼等宰执也被官家吓着了,整理整理这类折子,挑写得出彩的摆在前头呈上去。
官家看了,沉默不语,都压下不提。他召来翰林学士想听听近来新出的文章,叫来的是欧阳修。
欧阳修正与刘沆一并修《唐书》,工作还算清闲,官家召见时他正好得空。见官家神色不愉,欧阳修便给他念了《国风》第一版中的句读趣闻。
韩愈在《师说》中就提到句读二字,句,是指一句结束时的停顿,相当于打个句号;读,是指一句话中的停顿,相当于打个逗号。自古以来断句失误闹出的笑话多不胜数,《国风》上提到的就是其中一些生动有趣的实例。
官家听完后终于展颜,叫欧阳修将全篇念给他听。这篇文章本身也用了标点符号,欧阳修念起来非常轻松,官家也轻松听懂作者的全部观点。
这位水镜先生所倡议之事颇具可行性!
官家道:“这位水镜先生倒是难得的遗才,不若让范卿将他寻来授职。”朝廷对民间人才一向非常重视,像胡瑗、梅尧臣就没通过科举,而是被举荐上来的。
欧阳修喏然应下,退下后便把官家口谕传到范仲淹那边。
范仲淹越听面色越古怪。他上个月一直忧心官家的身体情况,不想官家居然会因为一篇文章而希望他把“水镜先生”找出来举荐给朝廷。
欧阳修见范仲淹神色不对,不由问道:“范公,可是有什么不对?”
王雱那小子把文风改了改,以为可以瞒天过海,可范仲淹算是看着他长大的,岂会看不出文章出自何人之手?范仲淹有些后悔没当场揭穿王雱,现在好了,都给官家注意上了。
范仲淹唯有苦笑着把事情给欧阳修说了一遍。
欧阳修没想到这“水镜先生”居然是王雱。他感叹道:“真是后生可畏啊。”
范仲淹道:“这小子顽劣得很。”
水镜先生既是王雱的马甲,人自然是不可能荐上去的。
欧阳修寻了个机会将这乌龙事告诉官家。
欧阳修这么一提,官家又想起来了,王雱便是那王安石的儿子。王安石在任上的表现已是极为出色,不想儿子也教得这般好!
得知王雱才十三四岁,官家对欧阳修道:“此事我知晓了,你莫要对外多提。”若是被旁人知晓王雱借假名刊出文章的事闹到了御前来,少不得得生出许多事端。
欧阳修应了下来。
官家这边轻轻揭过,范仲淹那边可没轻松放过王雱,逮过去狠批一顿。批完了,又打发王雱去宣传从今往后投稿都得实名制,不允许任何人再披马甲上阵。
王雱没想到自己头一次披马甲就折戟沉沙,先给苏轼和范仲淹不说,还给闹到直达天听去了。
王雱于是先跑去直舍那边给梅尧臣他们讲了这事,又去告知给代为收稿的方洪,让方洪好好宣传出去。
梅尧臣初初得到这个消息时还有些摸不着头脑,后来和杨直讲一块重看《国风》上那篇讲标点符号的文章,很快察觉出点端倪来。
梅尧臣想起范仲淹看到这文章时的异样表情,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想,又把王雱给揪过来进行严厉的思想教育。
王雱觉得自己可冤了,混迹文坛的人谁不披几个马甲呢?怪只怪范仲淹他们眼睛太毒,一下子把他给认了出来!
尊敬师长的王雱乖乖听训,又在“编辑部”好生做了几天苦力,才勉勉强强算是揭过此事。
苏轼听说《国风》的实名制新规定,一下子猜出是王雱东窗事发了,只能把自己精心炮制的“马甲文”给收起来,熄了去争前三的心思。
已是春耕时节,范仲淹做主把今年不考春闱的监生都送去学田体验体验民间疾苦。
王雱一听这事,就充分感受到什么叫“自作自受”。
苏轼出发时还凑到王雱身边,和王雱嘀咕:“也不知谁出的这主意,我们在眉山那边已是下过田了,还去村学教过小孩,可累人了。”
王雱面不改色地赞同:“对啊,出主意的人真缺德。”
怎么就没想过这件事会落自己头上呢?
今年不考春闱的有百余人,住宿都安排在佃户家中,免了往来辛苦。
王雱很是嫌弃水田,躲一边迟迟不想干活,后来被梅尧臣推了下田才认命地和苏轼一块插秧去。
两个人看看彼此的农民打扮,都一阵唏嘘,苦中作乐地比试起插秧速度来。
哪怕要比试谁快,王雱还是很看不惯苏轼为了求速度不插整齐,时不时还要把苏轼插下去的秧苗给拔/出来重插。
苏轼一阵无语:“你这样折腾不会把它们给弄死吗?”
王雱两世为人都没种过地呢,被苏轼这么一说顿时停下了折腾的手。
当然,他是不可能认错的,当场就改成用言语折腾苏轼:“你就不能插整齐一点吗?”
苏轼懒得理他。
王雱决定放弃和苏轼呆一块,改为跑去和沈括玩耍。
沈括约莫是小时候病多了,没什么朋友,现在是个话痨,给王雱科普起他们正在种的秧苗:“这稻种是从福建那边弄来的,叫占城稻,耐旱,高产,是沿海路从占婆那边弄过来的。你知道占婆吗?它和我们隔着交趾,整天被交趾欺负,可惨了。早年占婆就沿着海路过来与我们大宋交好,占城稻也在福建推广开。当年各地大旱,真宗皇帝派人去取了稻种到各地补种。官家在景祐年间还专门在后苑开辟一处宫殿,专门用来试种占城稻……”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