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明说:“在战场上,士兵的头部是非常容易受到枪弹、弹片甚至枪托的攻击,如果毫无遮掩,头部受伤致死的概率会非常高。我不能让我的士兵头部没有任何保护的上战场,有这样一顶钢盔在,伤亡至少能够减少五分之一!”
克洛维公爵有些不大相信:“这玩意儿有这么大的伤用?”
李思明笑笑,也没有解释。从十七世纪开始,欧洲的军事技术就处于世界领先位置,等进入到十九世纪之后,跟亚洲的差距是越拉越大,可谓遥遥领先了。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欧洲军人自然是无比自信的,但是长时间呆在世界第一的位置也不见得是好事,因为辉煌得太久了,很多东西就成了惯性思维,想改也改不掉了。比如说盔甲,在十八世纪,随着火绳枪和燧发枪技术的突飞猛进,盔甲在破空而来的弹丸面前跟纸糊的一样,而能够扛住子弹的盔甲也重得让士兵根本就抬不起腿,所以欧洲军队索性就不要盔甲了,直接在敌军的枪口下裸奔,用造盔甲的钱来征召、训练更多廉价的士兵,用数量去堆死对手。这一策略在十八、十九世纪是没问题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两个世纪中,冶金技术突猛进,在一定距离能够扛住枪弹直接命中的盔甲已经能造出来了。然而没有哪个国家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仍然沿袭了过去两个世纪的战略,让士兵在枪林弹雨下裸奔!
直接后果就是一战两大集团的军队伤亡高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其实在堑壕战中,士兵全身约有大多数面积都藏在战壕里,只露出个脑袋,只要戴一顶钢盔,伤亡率会大大降低的,但直到1916年各国才意识到这一点,法国的阿德里安钢盔,德国的M1916钢盔,都是在这时大规模装备部队的。事实也证明这玩意儿确实管用,以至少不少戴着钢盔打了几仗的军官在下战场的时候放声痛哭,说如果早点装备这玩意儿,他们很多兄弟就不会死。
现在一战还没有爆发,欧洲对现代战争的认知停留在普法战争阶段,自然就别指望他们能够重视士兵的防弹装备研发了。
李思明可不一样,他知道自己家底很薄,而且所处的位置非常尴尬,两淮、苏北豪强环伺也就算了,要命的是山东还有整整一个镇的北洋军!他的核心就是手下那批民兵,这些民兵数量有限,消耗不起的。所以他要加强士兵的防弹装备研发,不仅要搞出钢盔,还要搞出防弹衣。陶瓷防弹衣啥的就别想了,用几毫米厚的高锰钢钢板制成的防弹衣倒是可以考虑一下。
当然,这些他是不会跟德国佬说的,德国佬又不是他爹,干嘛事事都要跟他们说那么清楚?他说:“你们把这东西给我弄出来,如果能达到我的要求的话,我会大量订购的。”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