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匈奴人已至。”
“刘渊的兵马,真当雄壮,看来任何一个朝代的枭雄,都不能小看。”
张华带着陈宫、阎象、李绩、许褚、花木兰、梁红玉数十人,登上渭曲的土丘,指挥这一场对付匈奴汉国的大战。
在视野尽头,四万匈奴骑兵来势汹汹,虽然队形松散,但因为人数众多,气势十足,沙尘弥漫。
匈奴人也在使用战鹰观察张华的夏军。
双方的战鹰甚至在空中打了起来,相互撕咬。
刘渊的匈奴汉国,虽然没有什么存在感,但汉国灭了西晋,还是不容小觑。
刘渊自带吸引匈奴人投靠的天赋,还能招揽部分汉人,既有汉人种田,又有匈奴人卖命打仗,这是刘渊的优势。
“刘渊手下有一员汉将王弥,此人是西晋时的叛民首领,弓马迅捷,膂力过人,号为‘飞豹’。”
李绩为唐朝人,对魏晋南北朝的人物如数家珍,给张华提供参考。
一般而言,朝代越近的人物,对彼此越熟悉。
神射刘曜、飞豹王弥,都是匈奴汉国的大将,灭亡西晋的元凶。
“我的兵马,负责诱敌。”
李绩派出数千兵马,在正面迎战。
刘渊大军压来,十二部匈奴骑兵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将张华一行人赶入渭水。
从匈奴人的视角来看,张华这边只有不到两万人,只要进攻,就可以将他们赶入河里喂鱼。
“陛下,发起进攻吧!”
“以多敌少,优势在我,请陛下下令进攻!”
汉国武将纷纷请战。
眼下的局势,无论怎么看,汉国阵营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刘渊眺望对面,渡过渭水而来的敌兵,只有万余人。
而他这边,有整整六万大军。
对方退无可退,只要击败对面,张华将会全军覆没。
大风掠过,芦苇丛摇晃,刘渊突然说道:“如果使用火攻,焚毁这片芦苇丛,如何?”
刘聪说道:“陛下,不可。虽然目前的风向有利于我方,但风向可能会改变。火攻变数太大,我方占据优势,胜算更大,若是贸然采取火攻,一旦风向改变,我方必败。不如直接打过去,活捉张华。”
“请陛下下令,只要全体兵马进攻,我方必胜!”
众多武将全体请战,刘渊脑子一热,也同意下来。
他的兵力远超张华,哪怕在芦苇丛中与张华的兵马短兵相接,凭借人数,也能取胜,没有理由怕了张华。
火攻不失为一条妙计,但正如刘聪所言,火攻的变数太大,一旦风向改变,那么位于芦苇丛北边的匈奴军会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会给对方反败为胜的机会。
“那么,三军齐进,攻灭夏军!”
刘渊横下决心,成败在此一举!
“擒获贼首张华者,赏绢三千匹!”
“斩一人,赏绢二十匹!”
刘渊大手一挥,汉国大军无不激昂,漫山遍野发起攻势。
“杀!”
十二部匈奴骑兵拔出马刀,震声高呼,向位于芦苇丛东边的张华阵营急攻!
只要斩杀张华,可得布绢三千匹!
只要斩杀一人,就可以获得二十匹绢!
密密麻麻的匈奴骑兵在芦苇地疾驰,争先恐后向前进攻。
马蹄践踏芦苇丛的烂地,让原本就泥泞的土地变得更加破烂!
对面的人数不多,走慢一步,就会失去获得封赏的机会!
四万匈奴骑兵冲在前面,因为急于进攻,队形开始涣散、拉长。
所有匈奴骑兵都认为这次必胜,再加上这些骑兵来自各个部落,无法形成配合,队形的维持程度不如中原精锐,相当松散。
“匈奴人进攻了!”
梁红玉装备神臂弓,统帅神臂弓兵在李绩的步兵后方列阵。
李绩的步兵列阵挡在前面,梁红玉的神臂弓兵、孙尚香的弓箭手于后方排列,轮流射箭,压制匈奴骑兵。
“匈奴人这次有罪受了。”
陈宫在高处观望战场,见匈奴骑兵因为河滩泥泞的地形,速度有所减缓,知道渭曲的地形不利于大规模骑兵行动。
阎象挑选此地作为与匈奴汉国决战的地点,出于诸多考虑,其中泥泞的地形,不利于匈奴汉国的主力——匈奴骑兵。
四万匈奴人的骑兵优势,在河滩反而成为了劣势。
箭如雨下,一个个中箭的匈奴骑兵从马背栽落,被后方躲闪不及的战马践踏,人仰马翻,哀嚎声在芦苇丛此起彼伏。
李绩将重甲枪兵部署在前方,长枪如林,阻挡匈奴骑兵。
匈奴骑兵在疾驰途中骑射,铺天盖地的箭雨洒落,撞击重甲枪兵的甲胄,发出叮叮当当的撞击声。
重甲枪兵的枪林拨开不少箭雨,仍然有枪兵中箭,倒在地上,但在李绩的指挥下,后面一排的长枪兵又补上前面的空缺,死死挡住匈奴骑兵的冲击。
夏镇兵马背后就是渭水,无路可退,拥挤在河滩的上万兵马只能抱团,拼死一战。
“死!”
马武双手抡动画戟,扫飞几个匈奴骑兵。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