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我的系统不正经> 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仿古成风(2/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千六百五十三章仿古成风(2/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而瓷器底足的一圈没有釉的,通过底足就可以得到胎体最直接的信息。

  官窑瓷器底部常常伴有款号,比如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底部书写的“大明成化年制”六字。

  而民间瓷器底足往往不写年款,只是画一片树叶或者一个圆圈。

  除了款号外,从书写细节上面也能看出瓷器的年代。

  底部一些工艺上的细节、特征以及手工留下的痕迹,也能够成为判断一件瓷器制成年代的依据。

  接底之所以如此流行,除了很多人通过瓷器底部,来判断瓷器本身外,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量大价低保存完整!

  瓷器底部是非常难以损坏的,一来底部要作为瓷器的支撑,本身做的比较厚实;

  二来底部面积比较小和隐蔽,不容易受到外来的伤害。

  所以多数情况下,瓷器即使破损严重,底部却常常保存完好,这导致古瓷底部量大价低保存完整。

  今天景镇的古玩市场上,常常可以看到大量宋代和明清的瓷器碗底。

  这些碗底经过打磨,被当成盖置或者杯托,卖给对古代瓷器感兴趣的人们,价格低廉。

  虽然接底是一门不错的生意,但其中有两大难点。

  一来瓷器烧造有很大的收缩性,要想烧制出一个与碗底能完美地搭配的碗身,非常苦难;

  二来接好的底部,必须让人看不出缝隙。

  以上这些难点会让普通人望而却步,但难不倒造假高手。

  他们接底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彷烧几件完整瓷器,从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件把底切掉,将切口的内壁磨平整。

  之后再将老底对应边缘磨平与切口刚好吻合,然后塞进瓷器底部粘好,严丝合缝,完全不露痕迹。

  虽然文字描述起来简单,但对手上功夫是相当有考验的。

  接底只不过是彷古瓷的冰山一角,在民国时期彷古瓷非常旺盛。

  这虽然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但许多制瓷技术往往通过这种方式保存了下来,对景镇手工业反而有积极作用。

  而就算是这样,民国时期也是我国陶瓷生产、发展史上最为低潮的时期。

  我国陶瓷业发展到宋、元、明、清诸代,都有一个复苏、发展、全盛至衰落的过程。

  但到了民国时期,整个陶瓷业就一直低迷不振,瓷器生产已呈全面衰退之势。

  袁大头为了效彷封建王朝,在景镇建立了御窑厂,派郭保昌监督窑务,陶瓷业中心仍在景镇。

  这些瓷器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传统官窑瓷器的精美细腻。

  但总体上看工艺低劣,精美程度甚至不及工艺衰落的晚清瓷器。

  不过,由于国外有人收购古董,所以民国时期彷古成风。

  但是以青花、五彩、粉彩为主流。

  一个原因是官窑败落以后,窑工流散到民间。

  以前民间不得制造的御器,现在随便烧造了。

  所以彷官窑的制式,已不再被阻止;

  二是利益驱使,从三国、两晋一直到唐、宋、元、明、清,没有不彷的,数量极其庞大。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