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被问懵了,他努力回忆,还真就没找到孔孟说过类似话的记载。
李牧笑道:“既然孔祭酒也想不出,那便是没有了。臣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学习孔孟之道便能致君尧舜的人,都是一些自命不凡之辈。就连孔孟二圣都不敢说能够做到致君尧舜,他们以为读几本书就能做到,岂不是荒谬么?!”
孔颖达听李牧这样说,登时激动了起来,道:“你竟敢非议孔孟二圣!”
“孔祭酒莫要激动,我没有非议孔孟二圣!我说得都是事实,当年孔圣周游列国,可做到致君尧舜了?孟子游说于齐宋之间,可做到致君尧舜了?”
孔颖达无法回答,嚅嗫半天,嘴硬道:“那是因为未遇明君!”
李牧笑道:“这倒奇怪了,既然孔孟之道可致君尧舜,为何还挑人呢?”
“……”孔颖达答不出,百官也答不出,他们甚至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们恍然发现,致君尧舜说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人去深究其意。
李牧见把孔颖达问得没话可说了,洒然一笑,道:“孔孟之道,源自孔孟二圣。二圣自己都做不到致君尧舜,尔等圣人后代、门徒,口口声声致君尧舜,说你们荒谬,难道委屈了么?”
李牧向李世民施礼,道:“臣以为,孟子所言,乃是一种期望,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尽我所能,让我所侍奉的君主,尽量像尧舜一样贤明。这种期望恰恰说明孔孟二圣清楚他们所侍奉的君主不是尧舜,也成为不了尧舜。”
“尧舜之所以是尧舜,是因为他们是尧舜。此乃天赋,非人力所能干预。国子监读书的学子,为何学业有好有差?也是这个原因。有的人天生擅长做木匠,有的人天生擅长做铁匠,非让他去读书,自然读不好,这便是天赋的差异。纵观历史,哪一个明君是所谓的贤臣教出来的?没有,一个都没有!哪怕贤臣能教出一个好太子,但若这太子本性邪恶,他继位之后,也会荼毒天下,前朝炀帝便是一例。”
“臣以为,贤臣造就不了明君,但明君却可造就贤臣。贤臣之所以为贤臣,或是因为他纠正了君主的过失,或是因为他们解决了百姓的疾苦,但若君主无道,贤臣刚说一句话,还没来得及做事,君主便把他杀了?还哪有贤臣?”
“这便如同微臣,臣本布衣,躬耕于马邑……”
李世民本来听得入神,听到这句,皱眉道:“好好说话,朕是让你背诵《出师表》么?”
“陛下恕罪,臣读书读得太多,太杂,一不小心就串了。臣的意思是,臣本来是马邑小城的一个毛头小子,侥幸立下一点功劳,若非陛下知人善任,让臣到工部任职,臣的才华哪有机会施展。臣的才华不得施展,就不会有贞观犁,不会有马蹄铁,不会有印刷术。这不正是印证了臣的话,明君乃是天赐,先有明君后有贤臣么?”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