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拉到了,又如何能堵上自己所有的一切,来笃定一定可以回本呢?
于是,你看,小成本的文艺片,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许多初出茅庐的电影导演的首选。
我们的电影,就不是拍给广大观众的,而是拍给各位行内的大佬们的。
就是为了刷奖的!
只要有了奖项,以目前的情势,就足可以运作出一定的知名度,也可以拉到投资。
下一部电影的投资就算是有着落了。
当然了,这样的尝试也是有风险的,相信我,并没有那么多的导演钟情于文艺片。
很多人一开始的目标也是借由拍几部文艺片在业内把名气搞起来,这之后,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潜入到商业片的水域去遨游。
但是,现实往往也会教育他们。
你以为,商业片是那么容易上手的咩?
再说了,你起家就是拍文艺片的,那么,众所周知,文艺片是不赚钱的,那些等着赚大钱的幕后大老板们,怎么会轻易给你机会,让你这样的文艺片导演来祸害商业片呢?
这就可以证明那个二元悖论了,也就是说,文艺片拍的越好,商业片领域,你的机会就会越少。
那些不赚钱的玩意,你拍的那么好,那么,这就证明,你只适合拍摄这种类型的影片。
你在文艺片领域都表现的那么出色了,怎么还好意思到商业片领域来混的?
于是,很多本有雄心抱负的年轻导演,从一开始就走错了路,他们本想通过小成本的文艺片在国际上搞到一个奖项,之后,再墙外开花墙里香,用这些奖项来博得各大投资人的青睐。
然而,大佬们也不傻,他们很清楚,文艺片和商业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
能够拍好商业片的导演,往往还真的就难以驾驭那些小情小调的文艺片,拿不准那个调调。
于是呢,各大投资人也会观察,一位在国际上载誉而归的文艺片导演,往往不会受到他们的青睐。
因为,他们很清楚,善于拍摄商业片的导演,他们都十分会调动观众的情绪,明白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点在哪里。
这种特长和文艺片导演擅长的领域完全不搭噶。何必相互勉强?
然而,亦如吴迪这般从演员转型成为导演的人,他们往往都会很关注观众们的需求。
拍电影,便把观众们想要看到什么摆在首位,把自己的那些炫技和情感表达放到后面。
他们往往也不会选择拍摄文艺片,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自然不会做。
一起手,便是商业片,虽然可能题材类型不同,但是,归根究底是要以观众们的需求为创作的出发点的。
有了这个出发点,就可以把文艺片导演和商业片导演明确的区分开来了。
文艺片导演他们才不会管你观众喜欢看什么,他们关注的都是自我意识的表达。
还要端着点艺术家的架子。
然而,演员转型的导演,往往就没有这样的心理包袱,他们可以很丝滑的进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