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些影片并不是导演主导型,而是题材主导型,那种电影节热爱的题材,不管是哪个导演来拍,提名的概率都是大大的。
于是,你可以看到,一些有票房却缺奖,或者是根本就没有什么名气,却想闯出一条血路的演员,就会专门选择这一类的电影来参演。
他们的目标是很明确的。
这一类电影节热爱的题材,都是那种边缘性的,剧情也一点都不主流,和票房那是从来都无缘的。
饰演这种没有市场的电影,目的不就是为了在有影响力的电影节上得奖吗?
只要业内还在在意奖项,看重奖项,那么这条路就是行得通的。
作为演员,在这个圈子里混,总是要有一些可以凭仗的东西,要么是奖项,要么就是票房,总是要有一样。
回到海哥这里,一直以来,他的电影路也是充满了争议的,如果只把他定义为奖项型选手,那么,他现在完全可以算是功成名就了。
已经上了神坛,如果他从今以后再也不拍电影,他完全可以在内娱影坛封神,成为神级人物。
放着这么一条闪耀的康庄大道不走,海哥却要执着的和广大影迷互呛,甚至是孜孜不倦的继续拍片,说到底,目的也并不那么单纯。
票房!
赚钱!
海哥也是需要这些的。
年轻的时候,拍电影是为了表现自己,是为了艺术追求,但是,伴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人的心态就会变,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不只是海哥如此,老张也一样不能免俗。
上了年纪,渐渐的就就会觉得,反正名气都已经拿到手了,也混到顶层了,那么,到了人生的后半程就要想想追求点别的东西。
值得那么这些盛名加身的导演追求的,还有什么?
恐怕就是那些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极难追求到的东西。
当然是票房了。
在海哥和老张刚刚走红的那个年代,内娱的电影市场还没有发育完全,那个年代,虽然也有电影院,但所谓的票房是根本就不讲究的。
多得是五花八门的电影,看得人也挺多的,但那个时候,物价实在太低,你也不可能把几角钱的电影票计入票房。
更不要说,那个年代对于记录票房成绩这种事也根本就没有一个完整到底概念,也没有什么人关心这个。
那个年代的电影导演想出头,只有走向海外,勇闯国际电影节,因为他们拍摄的题材根本和商业没有什么关系。
即便是上了院线,那个票房成绩也不见得会很理想,主要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极为有限,全国数得上号的电影院都是分布在一线大城市或者是省会城市。
而这些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还远远没有达到把看电影当做是一种日常娱乐消费的高度。
去娱乐的时候看电影当然是年轻人们的选择,但是呢,也只是几个月才看一场的程度。
人口虽多,电影院的数量真的是少得可怜,电影是那种极度依赖基础设施的娱乐方式。
难道,露天电影院还可以卖票吗?
那当然不能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