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了解了大宋目前的经济背景和历史原因,因为我朝开朝太祖是和平禅让,未靠武力夺取政权,是将五代时后周的柴氏王朝,和平过渡为赵氏的宋朝。解除武将参与朝政的机会,实行文官统治。对外也少用武力,而以钱物捐助北方游牧民族,换得珍贵的百年和平。从魏晋时期到安史之乱外族金戈铁骑践踏中原,华北、淮河一带的北方民族不断向南迁移。南下迁徙的优势,增加了我朝的人口,并且几次南下迁徙,人员聚集,文化经济都能得到较好的交流沟通。于是我朝便在这聚集的人口之上继续繁衍生息、繁荣发展。另外温和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春暖秋凉,夏热冬寒,四季分明,不同种类的粮食作物能够得到交换式生长。拥有一年两到三次的播种周期,粮食更新再产率高。加之水稻种植技术也在此时得以提高,使得我朝种植效率倍增,粮食产量大涨。地处平原,占据天然优势。占据了广东、江苏、广西、福建、浙江等地区,而这些区域土壤肥沃,土地平坦,气候温和,非常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
在农业方面,由于其铁制农具犁、耧、耙、锄、镰等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给农业生产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加之灌溉器具龙骨翻车、筒车的大规模推广和普及,及犁地方式牛犁、踏犁的深入和普及,及普通农户对施肥认知的大幅度提高,如土壤的性质不同,应施用不同的粪肥。所谓“用粪如用药”。再加上我朝的强大技术支持,如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以上种种便为我朝整体农业生产带来了非常好的基础条件,目前南方占成稻(早稻)上等田亩收可达五六石,既600斤-720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中等田亩收亩收可达三到四石(360斤-480斤);北方小麦的下等田亩收入有二到三石(240斤-360斤).
这里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像河北地区修作陂塘,并修筑长六百里的堤堰,设置斗门,引淀泊水灌溉,种植水稻,获得丰收。南方地区如: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堤、西湖等处(特点:把石块装在竹笼里,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桩,增强了阻挡海潮冲刷的能力)。南北方的修筑堤堰更是为我朝的农业生产保证了其安全。
在农作物方面,除了北方的小麦外,自邦外引进的占城稻(占城人培养出一种良种稻,国内俗称早稻),其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三是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仅五十余日。由于占城稻的生长期短等特点,在我朝迅速普及,提高了作物产量。这就给我朝的经济繁荣、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农业基础和民生保障。
另外茶树在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仅在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地区输送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棉花等在在福建、广东一带逐渐盛行。养蚕和种桑、麻的地区也在进一步扩大。甘蔗在浙江、福建、广南以及四川的一些地区种植,那里有许多“糖霜户”,专门种蔗制糖。
还有就是现实了租佃制,具体一是分成,佃客用自己耕牛或地主耕牛耕种地主的土地,秋收后除留农业税和种子外,一般是佃客用自己耕牛的,产量对分;用地主耕牛的,只分得四成或三成。二是定额制,则是佃客向地主租种土地,一般缴纳定额地租,数量大多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地主对生产干预较少。租佃制亦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保证了粮食产能的产能。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