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从火红年代开始> 第六十九章 再见娄晓娥(2/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六十九章 再见娄晓娥(2/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最后阎解旷说:“大家如果拿到钱暂时没什么用的话可以寻摸几套院子,等以后可就值老钱了。”这次就连最少的阎解娣都拿到了1万5,以这年头的房价,三进院可能差点,但弄个二进院那是随便挑。而且这几年是买院子的最好时机,一些人落实了政策,政府发还了原先没收的财产,家里的房子就多了出来,紧接着又是出国潮,很多人卖掉房子换取出国资金。

  阎解旷前世网上就流传了这么一个段子:有人八十年代末将祖传的四合院卖了30万元,出国奋斗了30年,赚到3000万,觉得自己也算是位成功人士了,可回国一看,他原先卖掉的房子值3个亿。合着这些年白奋斗不说,还亏进去两个多亿。

  那人有没有将肠子悔青,或者这些年的奋斗到底值不值这种哲学问题,阎解旷无法得出答案,但他已经不打算再去进电子表了。

  现在卖电子表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就连刘光福、李奎元那群帮着卖货的哥们里也有个别人偷摸着从别人那里拿货,更有甚者已经开始单干,去南方进货了。

  这帮人帮着卖货积累了不少资本,赚了几万的都有,起点比别人高的多,一次就能进个上千只,导致京城的电子表价格正急速下滑,已经没有多少利润空间了。想到这里阎解旷无奈地摸了摸鼻子,本来这种情况怎么地也要一两年后才会出现,现在大幅提前了,这可能就是他引起的蝴蝶效应吧。

  要想在这时代发财,其实除了电子表,还有很多生意好做,比如说倒卖录音机、磁带、电视机、服装等等,只要不是运气差被查没,都能赚上一笔。

  暑期的时候还可以去秦皇岛卖冰棍,据说前世京城的首富就是这么起家的。只是相对来说,电子表这东西体积小,方便携带,利润高所以之前阎解旷才选择了他。

  其实还有样东西利润一点都不比电子表差,性价比甚至更高,那就是墨镜,这年代俗称“蛤蟆镜”。之前只是时机还没到,等到再过几个月,第一部进口米国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一播放,剧中主角麦克戴的蛤蟆镜,在华国风行一时,几乎成为整个八十年代青年的时尚,那时才是蛤蟆镜销售最好的时机。

  只不过阎解旷现在已经不想再做这些生意了,做得越多,冒的风险越大,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开始几年,时不时还会有几场倒春寒吹来,乘现在屯几座四合院他不香吗?况且他的计划是去南方办厂,不过目前还缺乏一个契机。

  “甜蜜的工作甜蜜的工作无限好啰喂,

  甜蜜的歌儿甜蜜的歌儿飞满天啰喂,

  工业农业手挽手齐向前啰喂,

  我们的明天,我们的明天比呀比蜜甜啰......”

  伴随着《我们的明天比蜜甜》的歌声,1980年的春天来临了。新时代的浪潮扑面而来,各种新鲜事物走进国门,走在大街上,人们的服饰也不再是只有蓝、绿两种颜色,爱美的大姑娘小媳妇们脱掉工装和军装,穿起了花布做的衣裳、裙子。

  街上一些追求时髦的年轻人,烫着爆炸头、穿着蝙蝠衫、喇叭裤、戴着蛤蟆镜,足踏一脚踹,肩抗“三洋”双卡录音机,放着港台流行歌曲,招摇过市。

  清明节刚过没两天,又是一个星期天,苏皖带着儿子去了锣鼓巷那边,阎解旷留在家里撰写论文,题目就叫《互联网时代》。

  录音机里播放着歌曲《乡恋》:

  “你的身影,你的歌声

  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分别难相逢

  怎能忘记,你的一片深情......”

  外面传来了敲门声,阎解旷出去打开门一看,门口停着一辆轿车,旁边还站着一对男女,女子打扮时髦,看着也就三十出头,阎解旷感觉有些熟悉。男的中等身材,长相尚算英俊。

  “你们是......”

  “哈哈,认不出来了吧,我是你晓娥姐啊。”

  PS:上一章暂时没放出来,先发这一章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