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明1805> 第四八零章 吏部尚书(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四八零章 吏部尚书(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无论顺天府和应天府两地的贵族和官员以及商人们是否还心存侥幸,朱简炎这个大明皇帝都带着大明朝廷继续留在应天府迎来了安康十三年。

  不过安康十三年的元宵节过后,朝廷恢复运转的第一天,新一年的第一次早朝上,就有人把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摆在了台面上。

  六十三岁的现任吏部尚书李宏斌上疏请告老还乡。

  李宏斌这边刚开口说完了话,朝堂上立刻就完全安静了下来。

  老官员请辞的事情,可以私下里直接给皇帝上疏,也可以在朝廷上公开的说。

  但是,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会事先私下里跟皇帝通个气。

  特别是尚书级以上的高级官僚。

  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这个大臣确实想要退休了,而皇帝也有需要,就会暗示官员再在早朝上公开的请辞一次。

  皇帝会现场批准,并且顺手办点别的事情。

  李宏斌出身丰原国长崎县,是原丰原国王府的左长史。

  丰原国撤藩后,李宏斌就成了丰原布政使司的左参政,品级是从三品。

  李宏斌为人本来就长袖善舞,在丰原国撤藩设省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安抚了丰原国国王和原有的官员,配合后续朝廷安排的布政使完成了改制。

  在那之后的十二年里面,李宏斌每三年一次的考成都拿到了优。

  从丰原布政使左参政一路晋升到了正二品的吏部尚书。

  虽然有了九卿之后,吏部尚书已经不是外朝天官了,但仍然是尚书中的最热门职位。

  李宏斌能够拿到吏部尚书的职务,是有一定的巧合在里面的。

  首先,李宏斌本人确实有能力,还非常的会做人。

  同时,皇帝有意竖立一个藩国出身的官员的标杆。

  消除藩国出身的官员的疑虑,避免本土出身的官员歧视藩国出身的官员。

  让所有人都相信,在皇帝的眼里,藩国出身的大明人也是大明人,与本土人没有区别。

  最后,李宏斌的年龄比较巧合,安康十三年就满六十三岁了。

  而吏部尚书这个职位,是皇帝选定的继承人的最后一个阶段的施政实训岗位。

  六十三岁的李宏斌当了吏部尚书之后,已经没有机会向上正常晋升为九卿了。

  现在正好可以在皇帝退休前两年退休,把吏部尚书的位置让出来。

  现在李宏斌公开请辞,无论是不是皇帝示意的,只要皇帝同意,都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另外任命一个吏部尚书,极大概率会直接让选定的继承人来接任。

  所以皇帝的继承人即将正式揭晓。

  虽然几乎所有的高级官僚都知道,朱简炎的继承人其实早就确定了。

  朱简炎总共有六个儿子,今年完成施政实训的只有三个。

  关键是这三个皇子之间的待遇差距,甚至可以用云泥之别来形容。

  某个人实在是太突出了。

  一个年仅十五岁的时候,还是太上皇当朝的时候,就直接拿到了亲王封号。

  其后还通过停战和谈,拿到了一堆超规格的封赏,成了最富亲王。

  本人还经营着大明航空公司、大食服装商行,这两个超级厂商。

  还拿着大食国这个真的是富得流油的封国的过往。

  另外两个熬到三十多岁,完成了全部的地方施政实训,才刚刚拿到了亲王封号。

  目前还都只能靠亲王的俸禄生活。

  但再明显的猜测终究是猜测,皇帝最终公布正式的消息仍然让所有人都集中了精神。

  朱简炎看了看下面微微躬身的李宏斌,然后翻开了秘书拿上来的请辞奏疏。

  朱简炎基本上没有任何迟疑,就直接拿起笔批了两行字:

  “赐吏部尚书李宏斌晋升从一品九卿冢宰,加封为长崎县子,准予告老还乡。”

  朱简炎的秘书再次接过皇帝朱批后的奏疏,现场把朱简炎的命令宣读出去。

  李宏斌再次躬身行礼谢恩。

  然后最为紧张的时刻到了,所有的朝臣都竖起了耳朵,等待验证自己的猜测。

  朱简炎直接现场让秘书拟旨:

  “任命皇四子朱靖垣为吏部尚书。”

  没有任何意外,所有的官员心中都松了口气。

  如果皇帝在这个时候犯抽了,不指定朱靖垣来当吏部尚书,朝廷上下都安心不了。

  本来就有些人心不稳的局势,可能会变得更加的动荡不安。

  如果不让朱靖垣当继承人,目前的大好局势会出现一大堆的重大问题。

  朱靖垣手上掌握的那些资源都会成为下任皇帝的大麻烦。

  但是与此同时,心中的纠结也再次变得强烈起来。

  把宣布继承人的事情都在应天府直接办了,皇帝这是真的不想回顺天府去了。

  现在消息终于确定了,朱靖垣自己心中也暗暗松了口气。

  虽然自己搞了各种各样的事情,给老爹整了不少麻烦事儿,他老人家都信任自己。

  朱靖垣老老实实的躬身谢恩,接过现场拟好的圣旨,然后把另一个问题挑明了:

  “父皇,我们合适返回顺天府啊?”

  此言一出,现场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这个问题,普通大臣不好意思问,但朱靖垣却正好合适。

  就算是皇帝不回答,也不会责怪谁。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