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赤旗> 第五章 阿兄是个好人(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五章 阿兄是个好人(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王莽诸多新政中的一个,是把奴婢改名为私属,并禁止买卖奴婢。

  这条政措,出发点是好的,表面看来是为了保护贫苦百姓,但实际上,在同时做不到保证贫寒百姓基本衣食的前提下,这个禁令却是断绝了贫民的最后一条求生出路。

  ——说来也是讽刺,正是意为保护贫民的一条政措,结果却成了压倒贫民,致使一些贫民不得不走上造反之路的最后一根稻草。

  狗子那头磕的,真是不要命,才两三下,额头就出了血,把曹幹看到直皱眉毛,他一把将狗子拽起,又叫那两个跟着跪下磕头的年轻人也起来,回顾曹丰,说道:“阿兄?”

  曹丰嗟叹了会儿,吩咐曹幹,说道:“阿幹,去拿些钱来,给他们。”

  狗子抹着眼泪,说道:“从事,俺们不要钱!俺们要跟着你干!”

  这院子比高长住的院子小些,但也有好几间屋,从两个屋里出了两人。

  这两人听到了曹丰对曹幹的吩咐,不等曹幹去拿钱,两人中个子高的那个就拿了钱过来。

  皆是五铢钱,没有王莽新创的那些五花八门的新币。

  曹丰将这些钱分给狗子等人,说道:“你们先拿着用,等把那田家的坞堡打下来后,我再多分些给你们。现在官家不禁止买田了,你们去买几亩地。”指了指半空飘下,渐渐密集的雪花,笑道,“这雪一下,明年会有个好收成!你们啊,好好过你们的日子。”

  ——官家不禁止买田,此话指的还是王莽的那个“王田制”。

  王田制规定,所有土地收归国有,称为王田,私人不许买卖;家有男丁八口,可受田九百亩,不足八口而土地超过九百亩者,须将多出的分给宗族邻里,原无土地的,按上述制度受田。

  而实际的操作中,这项政措明显是难以落实的。

  一则,大地主怎甘心把自己的田分出去?二者,没有土地的,又怎么分地给他们?拿哪里的地分?靠谁来施行?既不现实,也缺乏具体的设计和强有力的执行。

  所以,此政实行了三年之后,王莽就被迫地把之取消了。

  但虽已取消,在社会上却已形成了相当深远的负面影响。

  曹幹在了解到王莽的此政后,对之有过思考。农耕社会中,无论大地主、抑或平民,哪怕是贫民,对土地的渴望都是强烈的,王莽的这一条政措和他禁止买卖奴婢的那条政措一样,看似是在照顾底层百姓的利益,而其实却是不但得罪了大地主,同时也伤害到了平民。

  这些却也不必多说。

  只说狗子等见曹丰坚决不肯接纳他们入伙,亦无办法,只好把钱收下,暂且算了。

  拜别曹丰,出到院外,有个年轻人说道:“曹从事不肯收咱们,要不咱们投田从事他们去?”

  “田从事”,说的是田武。

  狗子说道:“田从事动不动就打人,今天攻坞堡,你不还被田从事拿矛杆抽了好几下么?他怎么能投!这要是投到他手底下,咱们还不得天天挨打?曹从事仁厚,只有投到曹从事手底下,咱们才不会吃亏、挨打。”

  “可曹从事不要咱们,怎么办?”

  狗子想了想,说道:“曹从事这伙人里头,除了曹从事,就是他弟弟小曹从事主事。我看小曹从事并不排斥咱们来投,下次,咱们求小曹从事!”

  那两人便听了他的话,都道:“好!下次求小曹从事。”

  ……

  曹幹不太明白曹丰为何拒绝狗子等人的来投,等狗子等走后,问道:“阿兄,在高从事屋里议事的时候,高从事不是说‘得人为要’么?狗子他们主动来投,阿兄你却为何拒绝?”

  “这是做贼啊!阿幹,不到不得已,谁愿意走这条路?成贼做寇的,有几个能有好下场?别的人我管不着,至少我这里,能少害一个,就少害一个!”

  曹幹五味杂陈,呆了片刻,笑道:“阿兄,你是个好人。”

  “我是个好人?”

  “你是个大好人!”

  从屋里出来的那两人里头,个子较高,也即刚才去拿钱的那个,使着铜锣般的嗓子说道:“之前在‘里’中时,谁人不夸曹大兄仁厚?曹大兄的好,那是远近几个乡都有名的!”

  这人挨着李顺站,年龄看起来与李顺相差不大,也是三十来岁,却实则他只有二十三四,满脸横肉,脸上油腻腻的。

  此人名叫郭赦之,造反前,他家与曹丰、曹幹家是邻居。

  和郭赦之一同出来的另一个人,个头不高,叫曹德,是曹丰的族兄。

  郭赦之、曹德,和曹幹、李顺一样,都是曹丰这支小队伍中的骨干。

  “好人,好人又有什么用?还不是成了贼寇!唉,死了也没脸见祖宗啊!”曹丰叹着气,背手往西厢的屋里去。

  这个屋里住的是伤员,多是这几次打坞堡时负伤的,共有三人。到了屋里,曹丰分别看了看他们伤势,问了问部中的郭医有无再来给他们疗治,安慰了他们几句。

  随后,众人出来,入到正屋。

  坐下后,曹丰严肃地对曹幹说道:“阿幹,我不是叫你不要把你投河北的念头,说给高从事么?你怎么不听我的话,今日还是说了?”

  “阿兄,我反复的想过了,除掉去河北,咱们是真的没有别的好出路了!”

  曹丰说道:“到了河北,咱们就是外乡人,怎立得住脚?阿幹,你这个念头,以后别再有了。”

  曹幹不是执拗的人,相反,他是一个灵活,能够适应形势,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的人。

  早在刚才高长屋中,见上到高长,下到曹丰、田武、田壮等,一致反对去河北时,他就已经知道他的这个想法是无法实现了,因已是不再纠缠於此念,已经把之丢到一边,准备改而寻找新的出路,故对曹丰的交代,他痛快应诺,说道:“我知道了,阿兄。”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