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鸣控制大陀螺落在海面上,关停了飞行驱动部分,大陀螺外沿的旋转部分也停止了转动,大陀螺庞大的身躯在慢慢下沉,最后下沉了大部分后进不再下沉,在海面上露出了顶部。这时通过外部观察系统,还是能够观察到海面和空中的情况的。
这时在控制头盔和控制中心的驾驶台上都自动弹出了海上航行模式的操作系统。
难道大陀螺还能够在海中航行?高鸣试着启动海上航行模式,果然外沿的旋转部分开始了低速转动,大陀螺开始在海面上按照高鸣的思维开始航行了。这时外沿的旋转还是静悄悄地,一点海浪也没有卷起来,甚至在航行的前进方向上也没有激起波浪,航行比潜艇还要安静。这个动力原理高鸣一下子想不清楚,但是大陀螺能够在海中航行就完全可以确定的了。因为这时大陀螺的观察屏出现了两部分影像,水面部分和水底部分。水底部分应该是通过声呐部件提供的。这个太空航行的大陀螺竟然还安装了海底探测的声呐部分。这就有点出乎高鸣的意料了。因为在太空中没有媒介,声波是根本不能传播的。这个声呐系统是否为了适应地球环境后来才安装的,高鸣就不知道了。
其实大陀螺用什么技术探测海底高鸣也是不清楚的,只不过是按照自己认知的科技进行猜测罢了。现在当然是没有时间研究这些的了。
高鸣操作着大陀螺在海面上转了一个圈,对大陀螺的海上航行模式有了基本的了解。也对周围的海底状况有了清楚的认识。
这时高鸣驾驶大陀螺离开了刚才的海底高地,来到了一个三千多米深的海沟。高鸣想检测一下大陀螺的下潜能力。
既然能够在海面航行,估计就能够下潜到水下。高鸣在海上航行模式中找到了下潜模式。
控制进入下潜模式后,大陀螺屏幕显示打开了底部隔离舱的进水阀门,同时显示了隔离舱的进水状况,大陀螺能够下沉的深度等数据。
这种操作系统的先进性真是不错。高鸣虽然没有见过现代潜艇的内部操作,但是大陀螺的这个性能绝对先进,操作界面也挺科学和人性化的。
海水进入隔离舱后,大陀螺开始下沉。大屏也不断地显示了隔离舱的入水状况和下潜深度以及周围的水温、水压和流速等数据。
这一带海底果然没有什么生物,四周静悄悄的,一片幽静。
最后大陀螺下潜到1300米的时候停住了。这时两个大隔离舱都灌满了海水,大屏显示水压已经达到了129.61个大气压。这种深度已经超过了现代世界上最先进潜艇的下潜深度了。一般潜艇正常下潜最大深度在300米左右。
当然这个深度也是大陀螺的最深下潜深度了。但是高鸣估计可能还不是大陀螺的极限承受深度。按照估算,大陀螺的极限深度应该在2000米以上。
有了这个经验,高鸣就心中有底了。先不着急停下来,高鸣操控着大陀螺在这一带海底慢慢地游弋。
驾驶着大陀螺在海底行使就方便多了,环形的大屏将周围的地形显示得非常直观和清楚。虽然几百米的海底已经漆黑一片,但是大陀螺根本不用灯光照明,它的超声波成像还是将周围和海底显示得非常清晰。这点是现代海底探测技术根本做不到的,
这一带地形起伏很大,有雄壮的山脊还有峻险的山沟,海底深处的海流却并不湍急,显得非常安静。现在大陀螺的左边就是一座很大的海底山脉。这一带山脉地质显示大部分是岩石构成的。这个海区显然没有什么生物,海底什么都没有,安静得有点令人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