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亦非细细读来,只觉两个人的观点虽然相去甚远,但面对老子,夫子始终是谦逊的,夫子并不失望。
虽然不能亲眼得见,但白亦非还是尽力想象着夫子与老子会面的场景,这应当是历史上最具象征意味的一次思想交汇与碰撞,如同所有意味深长的大事那样,留在了时间深处!
后来,夫子向众人敞开大门,他打破周王朝多年沿袭的官学传统,创办了令所有旧贵族为之惊恐动容的第一所私学。
自那时起,学识不再是贵族独享的特权!
夫子提出有教无类,无论出身贵贱、禀赋高下,都应该获得读书明礼的平等机会。
只要交少许束脩,哪怕只有一条干肉,就可以到夫子那里读书学习。
夫子要把庙堂之上正在衰落的礼,传播到村野民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朗朗读书声响彻杏坛。
夫子认为礼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行事的标准。
从手札之中,白亦非分明感受到,这位正值盛年的老师,有着丰沛涌动的思想,对传道受业充满热情。
教学相长,让学识如清泉一般流动!
渐渐的,白亦非明白了一个道理,当夫子的讲学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思考能力,探问天地人生的奥义这一终极使命,便开始成为华夏生民的一种自觉!
而白亦非自己,也是这种求索精神的承继者之一!
手札中记载,在杏坛广收门徒的日子,是夫子人生中少有的一段快乐时光!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却中断了夫子正在声名远播的传道生涯。
鲁定公六年,已经知天命之年的夫子被任命为鲁国中都的地方官。
五十六岁这年,夫子以大司寇一职,代理鲁国国相,参与治理国政三个月,鲁国的内政外交就大有起色。
而鲁国的良好局面,也引发了邻国的关注,尤其是齐国,他们担心夫子的作为会令鲁国称霸,从而侵蚀他们的利益。
他们采取的对策很简单,就是设法阻止夫子主政,眼见当权者一步步陷入齐国的计谋,夫子深感失望,于是他再一次离开鲁国。
读到此处,白亦非心想,尽管在世人看来,夫子是如此的怀才不遇,失意落魄,他拜访了一个又一个国君,却被一个又一个国君拒绝。
在这场漫长的、不知终点在哪里的旅途中,夫子一行人走走停停,就这样走过了匆匆数年。
夫子的脚下似乎没有方向,但心中却有方向。
此时,白亦非明白了,夫子用近乎固执的行动去实践自己心中所追寻的道,这远远超出了成败本身的意义。
这一晚,注定无眠,小圣贤庄藏书楼中灯火整夜通明,白亦非一边看着夫子手札,一边又时不时的在藏书楼中寻找着各种各样的典籍予以印证。
终于,东方金乌破晓,白亦非抬头看着窗外,恍然间才发现已经过去了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