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VL战机天生短腿,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我们这次启动这类项目,我认为主要还是以技术积累为主,要达到实际在战场上可用,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跋涉。”
“虽然我要承担责任,但是林总,该说的话我还是要说,免得您对项目的期待过高.”
“哦?你说说你的看法?怎么才算‘可用’?”
林永明的脸上带着一丝笑意,其中暗含调侃,但都是善意。
“我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想要达到可用,首先要解决的肯定是航程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发动机、油箱、机体材料方面入手。”
“一方面提高发动机燃油效率,一方面增大油量,在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机体减重。”
“不过,这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问题。”
“F119发动机已经研发成功了,但要想大幅提高燃油效率,恐怕要跨越到变循环发动机才能有根本性的进展”
说到这里,陈云勇叹了口气。
他深深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压力。
变循环发动机啊!
哪怕在美国,这都是一个极为前沿的课题,自己曾经跟普林斯顿的同事聊过,他们也毫不避讳地告诉自己,这个领域,整个世界都进展缓慢。
也许还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才能诞生出真正可用的原型机。
可J-20B项目、611所、乃至整个华夏,等得起吗?
可当他看向对面的林永明时,却惊讶的发现,对方的眼睛里找不到一丝担忧。
什么情况?
林永明好歹也是一个技术出身的主官,他不应该对此事毫无感知才对。
还是说,多年的行政岗位磨掉了他的技术敏感性,让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官僚?
陈云勇的心中一跳,隐约感受到了几分不安。
可就在这时,林永明开口了。
“要是我说,变循环发动机的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呢?”
“???啊?”
陈云勇愣了一愣。
“什么叫已经解决了?我们要抛弃变循环发动机?”
“当然不是,我的意思是,我们已经有变循环发动机的技术了。”
“很快,这台发动机的第一台原型机,就会出现。”
“因为我们在材料上的壁障已经突破,缺少的,其实只是技术而已。”
这一下,不仅陈云勇,连一旁的刘慧霞也瞪大了双眼。
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东西。
第一台原型机
开什么玩笑?
“林总,您确定那是变循环发动机?”
“当然是。”
“而且,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不仅仅是变循环发动机。”
“新型油箱、轻质材料、乃至下一代超视距导弹的技术,我们也已经掌握。”
“STOVL战斗机的所有短板,都会被一一补上。”
“可能现在补得还不是那么好,但至少-——会比F-35B要强得多。”
陈云勇无比震惊地看着林永明。
他知道对方不是在撒谎,没有人会拿这种事情撒谎。
但问题是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就像是在一夜之间,那些横亘在华夏航空技术面前的天堑,就被人填平了。
所以,到底是谁?
他隐约有种感觉。
这个看似普普通通的中年人的背后,似乎站着一个巨人。
另一边,“归巢”行动临时指挥部内。
张望水看着手里的沙盘,仔细地推演着每一辆车、每一个关键人员的行动路线。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遇到危险的概率很小,但只要还有人没有入住防守森严的招待所,他这一天的工作就没办法松懈。
直到半个小时之后,工作人员汇报了最后一批专家抵达的信息,他才终于松了口气。
平安无事。
他看着站在一旁的同事许一鸣,开口问道:
“海关那边的消息怎么样?设备检查结果出来了吗?”
许一鸣轻轻点头,回答道:
“所有的设备都已经通过了检查,对方没有动手脚。”
“但是,我们也没有发现什么有用的线索。”
“他们的切入点,似乎本来就不是那些设备。”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