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以前在长城呆过十几年的时间,不过不是这一段,而是北边那一段,那个时候每天都能看到骑着高头大马的匈奴部落在城墙外面挑衅,他们打不上来,只好在城墙上的士兵射程之外骂架,什么狠骂什么。
后来李安还专门去学了匈奴的语言和他们对骂,久而久之的他那一段城墙就再没有匈奴来骂战了。
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出城墙和匈奴们打上一架,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练兵,双方都默认派出一支数量差不多的小队在平地上马战,为了磨炼各自的实力。
所以基本上在长城当个三五年还活着的士兵,那都是打仗的好手,无一不是精兵悍将,这也是当初始皇帝将扶苏送到边境的原因,掌握了这样一只精兵悍将,那扶苏在继承皇位上将再无敌手。
而且在边境捞取军工的机会更多,不是华夏内地那些藩镇的守军可以比的,往往在边境混个几年,回去之后高低都能混个不大不小的伍长之类的官儿。
但相对的,戍守边疆的士兵往往死得也快,稍不注意就会被敌军阁下头颅拿去换军功了。
所以民间老百姓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如果不想活了,那就去北长城,如果想要出人头地,那也去北长城,这里是一个机遇和风险并存的地方,在这里,亡命之徒往往能够活得更舒服。
第一次见到长城的人,都会感叹它的雄伟,如同一条巨龙匍匐在山间,每一块石砖都是它的鳞片,即便每一寸都曾经被插上过箭弩,但仍旧屹立不倒,将整个华夏守护了上千年,使得整个华夏都变成了世外桃源。
李安有些怀念的摸了摸城墙,以前他还当过一个烽燧的燧长呢。
一个烽燧高四丈二尺,广丈六尺,积六百七十二尺,打仗的时候可以塞下三百个士兵左右。
平常没有打仗的时候,一个烽燧的配置是十个人,领头的就叫燧长,其余的负责做饭,收集柴火和放哨的工作,这十个人基本上是固定的团队,因为平常时候守烽燧的不会死,真打起来了那要死也是全部都死了。
烽燧的团队如果发现了敌情之后就要立马点起狼烟或者明火,这就是烽燧的由来,白天燃烟为燧,晚上点火为烽。
如果敌人数量超过一百个人,就要马上发出信号,到了明朝之后进一步升级,不仅要点烟,还要放炮,一声炮响表明有一百个敌人,两声炮响代表五百人,三声就是一千人犯境。
匈奴们马术精良,来去如风,如果燧长发现敌情而不马上点狼烟烽火的话,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在晚上的时候。
烽燧也并不是全部修建在城墙上的,要根据每个地方的地势,必须要建在高处,三个烽燧之间能够相互看到,这样在其中一个烽燧发出信号的时候,另外一个烽燧就能立刻发现并且发出信号。
如果北边突然大军来犯,那么京城也能够在十二时辰知道七千里以外的边境发生了战事,这可比没日没夜的跑马还要快上四倍的时间,这已经是那个时候所能传递消息最快的方式的了。
李安曾经不止一次见过所有烽燧全部点燃的盛况,大多时候是演练,真正打仗的倒是没几次。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