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点了点头。
这斗争。
他们这些年纪大了的大儒是参与不进去的。
这是年轻的读书人之间的斗争!
是儒门子弟更有战斗力,还是道桦大学那些大学生更有能耐。
就看这一次大家伙的斗争情况了!
只要斗争控制在【礼】的规定范围内。
不逾礼。
朱皇帝和大明朝廷,是绝不可能直接介入的。
这就是【礼】给士子们的机会!
与此同时。
这次“士子请愿”运动的几名年轻士子领袖。
也在秦淮河边上的另外一家酒楼内商议着。
他们分别是来自四川的杜如崇、贺长龄,来自江西的吴信中,来自安徽的谢阶树,来自山东的石承藻,来自湖南的方保升。
合称“六君子”
君子们这时候也在商议着斗争的方案。
“口号要设定好,不能喊的太过分,一切都约束在学术之争,不可非议皇帝,不可冲撞皇宫,不可与紫禁城守军发生冲突,只在午门静坐!”
江西士子吴信中大声说道。
对于士子们来说,。
他们最怕的是这一次请愿斗争最后发展到对大明朝廷的攻击。
这就完蛋了。
毕竟依【礼】,对大明朝廷、皇帝不可出言不逊,不可有谋反之言。
否则
依制造事端的严重程度,收监,判刑,乃至于杀头。
其实经过了大清朝的铁拳教育。
这些士子们赶到皇宫门前请愿,都已经是非常小心翼翼的了。
而在以前。
儒生文人站在皇宫前跳着脚骂皇帝的事情也不是没有。
而且如果皇帝顾及名声,一般也没有多好的办法。
毕竟你要是把人打死了。
那可就成全了人家的名声了。
文死谏武死战。
青史留名啊!
这能吸引多少不怕死的儒生文人来骂你。
这不是自己找麻烦么
但是在大清。
可就没有儒生敢指着皇帝鼻子骂了。
毕竟“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就能搞得九族消消乐。
有骨气的文人都在清朝前期被杀光了。
现在只是稍微自由一点的气息吹拂而来。
士子们还没有大胆到直接恢复传统艺能的程度。
君子门在酒楼坐而论道。
底层的士子们可没有这么风流。
毕竟大多数士子们兜里面都没几个字儿。
去一趟高档酒楼的消费,可不是这些穷书生能应付得了的。
所以大多数从各地来的底层士子都居住在中都南城的老城城郭下。
这里本来是一些老城居民的住处,但随着附近工厂的增加和北城的房地产开发,不少当地卖地发了家的老中都都搬到环境更好,不用闻工厂废气的北城去了。
这些老房子就被不少工人租了下来居住,同时还有不少人开了一些廉价的小酒馆。
环境复杂,随处可见的勾栏和老妓女,以及横流的污水和不远处工厂的声音,共同交织出一片近代工业区贫民窟的景象。
而那些来自五湖四海,穿着长衫的士子们这几天成为了南城贫民窟的工人们的嘲讽对象。
工人们未必是穷——但他们都来自外地,中都的房价又贵,大部分工人都买不起中都的房子的。
所以都喜欢住在这种“城中村”,节省房租,一年到头能多攒下点钱,等着回老家盖新房呢。
这些都是为了生活奔波的人,他们身上穿着的是方便干活的短衣,头发也基本上剃掉了,留着方便在机器车间干活的短发——长发在轰隆隆的车间内实在是太危险了。
他们的装扮。
和长衫大袖的士子们自然是格格不入的。
在这一片格格不入中。
来自四川的陈传经就在盘算着还能在寸土寸金的中都待多久。
从家里出发的路费已经花的差不多了。
好在南城的城中村物价便宜,否则的话.这些要向皇帝请愿的士子们就只能灰溜溜的打道回府了。
“六君子已经代表士子们递交了请愿书了!依礼,大明臣民都有请愿之权!我等明天就可以去中都,静坐请愿,向皇帝表明我等儒门子弟的骨气!!”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