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乾隆:大清?朕的大清呢?> 第三百四十八章、新大陆华人们的感恩节(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三百四十八章、新大陆华人们的感恩节(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各地都建立了粮库,以非常优惠的价格向过路的移民们出售食物。

  这也是得益于南洋和东北的大开发。

  这两个地方可都是产稻米的好地方。

  农业大生产的效率未必比得上小家小户的精耕细作。

  但是产出商品粮的产量,可就要远超过小家小户的精耕细作了。

  因此这些年,大明朝的粮食价格是持续走低。

  倒是饿死人的现象少了许多了。

  听到走到前面镇里面就有吃的了,众人也急忙打起精神。

  “快点跟上。”

  徐福贵扭头看向自己的傻儿子丑闺女低声说道。

  等待着他们的,也不知道是怎样前途莫测的命运。

  此时此刻。

  在大明新大陆的第一个据点。

  金山总督区。

  沿着被命名为金沙河的大河向东,四座大寨拔地而起。

  金沙河就是后世的菲莎河,菲莎河也被称为BC省的母亲河。水源来自洛基山千年的积雪,其集水区涵盖BC省四分之一的土地,提供本省80%的生产值,三分之一的人们的居住所,灌溉养育着河流两岸的人们。

  菲莎河下游河谷地势平坦肥沃,加之气候温和,非常适宜农业,物产丰富,带动温哥华及周边城市迅速发展。

  菲莎河是以19世纪美国著名探险家、商人西门·菲莎(SimonFraser)命名。为了拓展打通贸易路线,西门·菲莎于1808年带领23个人从菲莎河上游的乔治要塞,即乔治王子城(PrinceGeorger)出发,顺流而下,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一直到入海口。

  不过那时候还没有温哥华,入海口处只是一片原始森林和沼泽。

  而现在。

  这个世界上没有菲沙河。

  只有金沙河。

  而金沙河河口的平原地带,将会成为第一批大明移民的驻扎点。

  作为全世界鲑鱼回流最多的河流。

  每年的九月底,十月初。

  密密麻麻的鲑鱼就会从海洋沿着金沙河的入海口逆流而上。

  这时候

  就会是捕鱼人最为兴奋的时候。

  而事实上。

  这些洄游的鲑鱼,也为第一批的大明帝国的移民做出了重大贡献。

  因此。

  此时在金沙河口。

  第一座建立的大寨前的空地上。

  人们建立了一个鲑鱼雕像,同时还把这个大寨命名为鲑鱼寨。

  同时,每年的九月底十月初,还是后世的新大陆华人们集体纪念的节日。

  名字也很好记。

  就叫做感恩节。

  和大陆另外一边的白人的感恩节差不多是一回事。

  只不过白人感恩的是印第安人,并且差点把印第安人杀绝种。

  而华人们感恩的是给最初前来金山总督区的华人移民们带来最初的食物的鲑鱼,并且在后世,针对华人们把金沙河洄游鲑鱼吃绝种这事儿,欧罗巴人的课本上是天天提,日日提。

  仿佛把鲑鱼吃绝种了的罪恶。

  比剥光印第安人的头皮还要大一些

  这几座大寨都是有军事性质的棱堡的模样。

  未来的金山城就是在这四个呈现正方形分布的四个大寨为基准,将城墙修建连接起来,就是后来金山城的内城的基本范围了。

  现在这几个大寨之间没有城墙相连,互相独立同时也互为犄角。

  每个大寨里面有五百名壮丁驻守。

  第一批前来的是两千名壮丁。

  没有妇女,也没有老弱。

  以为这第一批前来的开拓者们,需要完成最危险,最辛苦的工作。

  建立寨子,开拓荒地,摸清周边的情况。

  这寨子使用的建筑材料也很原始:就是用周围森林之中最常见的圆木,数千根圆木,用铁丝捆扎在一起,小半截埋在土上,大半截埋在地面上,两排圆木之间填充夯土,上面再建起平台公事,外墙之间粉刷上用贝壳粉、黄泥混合的涂料用来防火。

  非常的坚固。

  丝毫不比砖包土的城墙防御力度小。

  在城墙在外。

  开挖了壕沟。

  宽两丈,深一丈。

  在城墙上安装了炮台。

  大明日月旗在城墙楼上高高飘扬。

  同时还有几个热气球腾空而起,时刻注视着周边的动静。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