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公,秦熺已经离开京师。”胡寅说道。
“我知道了。”
“大相公,朝堂上有人在议论这件事。”
赵鼎正在抄书,冬日的阳光落到他的身上,给人一种温和的感觉。
赵鼎没有问朝堂的人如何在议论。
胡寅等了一下,才说道:“有人说您包庇了秦熺。”
“随他们说去吧。”
“但人言可畏。”
“如果事事都受人言掣肘,岂不是要被牵着鼻子走?”
“大相公为何要保秦熺?”
“秦桧在南方推行新政,这些年他功劳很大,虽然有私心,但不能因此,就将他逼到绝地,吕颐浩手段过于刚直,这样下去,朝堂矛盾激化,下面的人见风使舵,岂不是又要重演当年的党争?”
“但秦桧的人这一两年陆续被撤掉,他不会善罢甘休,恐怕不是安排一个秦熺,就能缓和的。”
“我已经派人去秦府登门传话,吕颐浩那边我也会说清楚,还有高俅。”
“高俅是陛下的人,您……”
“我知道。”赵鼎头也不抬,继续写着字,“陛下有陛下的想法,蔡懋有蔡懋的目的,吕颐浩有吕颐浩的看法,秦桧也有秦桧的私心,无论怎么来,朝廷内部不能乱,这也是陛下的想法。”
“吕相公和秦相公斗得越来越激烈了,最近还有人弹劾吕颐浩在河北的人,说吕颐浩的人滥用职权,吕颐浩的人则在查秦桧在京师布的农政银行,抓秦桧的把柄。”
“这件事就先如此安排吧,你也不必再操心了。”赵鼎放下笔。
“是。”胡寅没有继续关于秦熺的事说下去。
但愿秦桧和吕颐浩能先收一收手。
他又问道:“听说军政院给了那个大食人一个武官?”
“我知道。”
“一个番邦,怎能在我大宋任职官员呢?”胡寅不解。
“这件事是陛下的意思。”赵鼎坐下来,“坐着说。”
“陛下的意思?”
“除了陛下,还能有谁让一个番人当官?”
“陛下为何要这么做,难道前唐旧事还不足以吸取教训吗?”
“只是一个修武郎而已,八品官,唯一的目的是为了稳定海上的贸易,但是我听钱喻清说,陛下想要对南海用兵了。”
“对南海用兵?”胡寅怔了怔。
靖康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刚刚受封修武郎的蒲罗新,在东京城停留了数日,便带着他从大宋得到了身份许可南下,回到杭州。
在东京待的这几日,蒲罗新和他的人,见识到了这个东方王朝的富裕。
这种富裕,别说见到,即便是听故事都没有听到过。
他是大食人,大食国在这个时代,已经没落,贵族只知道享乐,帝国与罗马常年征战,而更西边则与欧洲的十字军们打得昏天暗地。
像大宋这样,拥有如此广袤的良田,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此宽整的街道,数不尽的丝绸、粮食、陶瓷和茶叶,还有和善的人民,这在野蛮和杀戮的西方是无法想象的。
来了一趟中原,蒲罗新才感觉自己的认知被刷新了。
他不由得开始思考,那位大宋的皇帝陛下,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治理出如此富裕的一个国家?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