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点头,道:“孔明言之有理。但是先前我与曹操在汉中对峙时,曾听取孔明的建议,让我二弟兵攻襄阳,牵制曹军,以缓和汉中压力。但是之前我二弟来报,兵器库无故火起,大量兵器被毁,发兵之日被拖延。现在估计武器已重新准备妥当,只是不知是否已经出兵,如若已经出兵,现下再行撤兵更是不利。”
法正道:“此时曹操头疼发作,正在赶往洛阳的路上,实乃天赐良机。云长性情雄武,见我们在汉中与曹操决战,只怕早已手痒,不愿放过这一良机。”
刘备道:“孔明在《隆中对》中便曾说到: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现在不正是天下有变之时?”
实际上,《隆中对》还有后半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而此时的益州已无此实力,而“天下有变”,指的是曹操去世、子嗣夺位、叛乱四起,现在时机显然还未成熟。
这一点,刘备亦是清楚,但是,经过赤壁之战与汉中之战后,曹操已是盛极而衰,此刻正是给其最后一击的最佳良机。并且,在经过火烧赤壁、割据西川、夺取汉中的连番胜利后,刘备已经渐渐头脑发热,高估自身实力了。
曹操曾评价刘备“得计少晚”,此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刘备才能足以与曹操匹敌,但其性格却有一重大缺陷:矫情。
当初在襄阳城外,诸葛亮建议刘备占取襄阳,刘备直接拒绝,结果是当阳惨败,近乎覆灭,更为重要的是,这也导致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从一开始便没有被完整执行,关羽在汉中之战后还要拼命去攻取襄樊,以致于后来的襄樊覆亡,夷陵惨败;在取益州前,法正、庞统、张松都建议刘备直接动手,刘备却一直犹豫不决,结果庞统、张松惨死,刘备虽最终得到益州,却也损失惨重,无力及时攻取汉中,导致曹操有时间将汉中百姓迁走,刘备夺取汉中后,只得其地,未得其利,可以说是虽胜而未胜。
刘备师从儒家卢植,行事颇具儒家仁义。然儒家以仁义名扬天下,孔子诛杀少正卯,隳鲁国三都,却是法家手段。刘备显然没认识到此点。其有夺取襄阳、占取益州的意图,却拘泥于信义,做不到当断则断。
结果是,一步慢,步步慢,屡屡错失先机。端赖诸葛亮、庞统、法正三人才能出众,才能在刘备屡屡错失先机的条件,依旧助其占据益州与汉中,取得与曹操、孙权鼎足而三的成就。
刘备此刻也明白自身弱点,开始变得锐意进取。在其看来,只要打通汉水,攻占汉水沿岸城池,便可利用汉水运兵运粮,沿着汉水直达襄樊。襄樊控扼汉水,是北上中原,南下江汉的必经之路,只要夺下襄樊,即便不挥师中原,也可以将汉中、益州、荆州等地整合起来,届时,无论是征讨曹操还是对抗孙权,皆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