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赵志强赵志华兄弟俩的记忆中,父亲就像是家长的过客,感觉整个家都是母亲一个人在操持。后来,兄弟俩向后学了医,居然在教科书上看到了父亲的名字,着实惊讶了许久。工作以后,慢慢知道,原来那些年,父亲不是一般的忙。八十年代初职称晋升的那批老前辈,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想把之前失去的补回来,想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同行的超越直至领先,这份崇高的使命感,也是造就那一代的老师们,为了工作,为了学生,什么都豁得出去,哪怕家人不理解,哪怕病人不理解,哪怕同事不理解。升到讲师升副教授,升到主治升副主任医师,至于子女的教育,赵老也是觉得,自己也是六十年代初毕业的BK医学院(后来的BK医科大学与BK大学医学部),妻子虽然算是三年本科速成,不过也是八十年代初读了硕士四十岁前晋升了副教授,如果这俩儿子,学习不行,要么基因突变了,要么,医院抱错了。
九十年代,众所周知的大环境,周围许多同事选择了下海,没有人知道赵老有没有心动过,两个儿子却很清楚母亲对两个孩子说——“小强,小华,妈我这辈子,除了读书教书,也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妈觉得,妈没发大财的命,妈就想好好教教免疫学。你爸说你俩都一定要做医生,妈觉得,这事儿,不好绝对,不过,妈也是希望,你们清楚,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后来两个儿子都做了医生,二零一七年大儿子儿媳一家转岗到了津海。老爷子总是觉得大儿子一家在西南十好几年,不说亏欠,总觉得他们受了不少苦,加之和赵志华的关系还是有些敏感,自然还是有些偏爱,只是没有想到,小儿子一家遭遇了如此重大的变故。其实赵老最愧疚的一点,就是知道儿媳去世过去十几年,他和儿媳见面的次数,真的两个“正”都画不满。总是后来,小赵的岳父岳母都已经放下这些儿,每次逢年过节聚会看着小外孙女和爷爷奶奶很亲热也是觉得挺融洽挺温馨,但是赵老其实,也是很难原谅自己。
和那个年代部分靠知识靠读书成功的人一样,对于自己专业以外的,毫无兴趣,甚至是有些排斥,脑子里除了教科书,除了病人病历,除了实验经费,他真的感觉其他与自己无关。小儿子考上了仁希医科大学,虽然他嘴上没说两句好话,内心其实还挺自豪,总是觉得儿子以后就算不能留在仁希本院工作,那也是贝市知名顶尖3A级医院抢着要,以后是直接出国了,结果在医科大学一附院新招聘人员名单上看到了自己儿子,打着电话直骂人,结果儿子还领了一个小姑娘进家做,进门就说——“爸,妈,我要娶她。”妻子适应挺快,也就懵了十分钟,吃饭的时候就对着那姑娘说说笑笑让她多吃点,而赵老,全程黑脸。
二零一九年,那时他作为老教授回津海一附院会诊,病人是P院一位退休三年的老领导,后来会诊结束了,那位想单独和赵老聊两句。那位其实也就讲了几句话——“赵老,你那儿媳,是个好同志啊,真的,是个好同志啊,是我们这些老伙计没有照顾好她,让她都在了工作岗位上,我这老头,真的对不住你们一家啊。”这几句话,着实让赵老有些懵。后来,慢慢通过各种渠道,报纸,杂志,老朋友,纪实片,新闻,慢慢知道了,小儿媳所在的这个部门,那些年,究竟在忙什么。
感觉周围在一点点变好,感觉工作生活少了许多本不应有的复杂,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积极改变,只是这些简单的美好,其实也是无数人共同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而他的小儿媳和她的同事们,只是其中之一,无数个日日夜夜,看不完的卷宗询问不完的人,似乎开不完的会,也会面对各种声音,有时也会徘徊,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支撑他们的,不仅仅是使命感,也不仅仅是工作养家,没有什么事儿,简简单单。
前些日子,大儿媳谭旭住院,赵老也是担心了许久,每天早上起床就是看手机,担心错过了什么重要消息,不止一次向自己在重症、心内的老同事打电话,在一附院算是“傲娇”了一辈子的赵老,每次打电话,就是“麻烦你了”“辛苦你了”。那段时间,孙子孙女也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每次小孙女问爷爷奶奶“妈妈去哪儿了”,赵老也是不知道如何回答。
幸运的是谭旭恢复得不错,后期的康复挺顺利,二月初重回工作岗位,每个周末,夫妇俩都会带着两个孩子来陪陪老人,两位老人也是挺欣慰,看着一大家子其乐融融,也是很开心,当然,大儿子一家回去后,两位老人也会禁不住去想小儿子还有孙子孙女,还是会难受。这一年多,两位老人听说了赵志华和谭小蓉之间的许多事儿,两位老人多少会有些想法,当然,至于两位有没有那个缘分,真的就是看两位年轻人自己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