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的第一个硬条件就是国家要统一。这也是宋琪最关心的,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他就是要让太宗皇帝转变思想,认可现在的大宋就是统一的,至于幽云十六州那是后晋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不要再计较了。如今两国以兄弟相称,相逢一笑泯恩仇,封禅大典赶紧邀请辽国使者来一同庆贺。枢密院哪里知道中书这些文官多不容易呀!劝谏皇上那可不是一般难度的活儿。皇上之所谓皇上,有时真不自觉把自己的当作“天子”,凡人的话哪里听得进去?这些文官们为了劝诫皇帝是什么办法都想过了。
正当太宗皇帝兴致冲冲,决定封禅泰山一个月后,一场火灾太不合时宜的到来了。雷电造成了大宋宫殿中的两个地位极其特殊的大殿失火焚毁。一个是诸殿之首乾元殿,是皇帝接受朝拜以及皇帝登基受册封的地方。一个是仅次于乾元殿的文明殿,是册封皇后以及王公大臣的。这场被宋琪等人一手策划的封禅无疾而终,没有人再去提这事了。
宋琪这么大费周折是有原因的,宋琪就出生于辽国的幽州,是辽国的进士科举考试录取的士子。契丹灭晋后,就随军进入中原,经历后汉、后周以及大宋,对辽和大宋都非常了解。他深知大宋和辽的政治军事对比是没有绝对胜算的,打仗不是赌博,输了可以重来。战争输了是生灵涂炭,国家万劫不复,怎可以随意出兵。为此,宋琪思来想去,决心即使搭上巨额的国家财政负担去封禅,也要阻止太宗皇帝攻打契丹,可谓用心良苦。
两年后,臣服于几代中原王朝的党项人,在李继迁的带领下投降了辽国。这让太宗皇帝怒不可遏,说什么也要用兵辽国。实际上无论哪一种出兵理由,无论上的了台面的,上不了台面的,都是源于大宋有幽云十六州情结。这个情结逐渐成为大宋帝国的梦魇。皇帝继位的是否合法,帝国是否国泰民安,帝国是否政通人和,似乎都需要视是否能收回幽云十六州来检验。皇上说打,中书几乎没有人赞成,但是也不能直接反对。
宋琪委婉的劝谏道:“历代惯例都是以藩制藩,根本不用大宋亲自出兵。看看周边的藩族,哪个没有为中央政府打过仗?咱们根本不用亲自出兵。而且像契丹这样的野蛮人,哪懂得国家治理,不用打,自己就会腐败,走向灭亡。况且打仗不是游戏,不能轻易出兵,最好还是政治解决。”
太宗皇帝哪里听不出来,这些话哪一句都站不住脚。就是不让打,真正的理由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明白,不愿意说出来而已。宋琪就是认为太宗皇帝根本不懂军事,没有军事才能还要钳制军事将领,一定会吃败仗。太宗皇帝也不客气,直接罢免他。
太宗皇帝道:“当年朕要出兵北汉,征求中书意见。宰相薛居正也是反对,朕还不是顺利收复北汉,有什么问题吗?宋卿不必多言,畏首畏尾就不必在中书省了。”
但中书的其他宰相和参知政事都和宋琪的意见一样,太宗皇帝再也不找宋琪、李昉、李至等中书官员商量此事了。一天六召枢密院,完全把中书省搁一边去了。
李至问宋琪道:“当年薛相怎么劝谏官家的?”
宋琪道:“薛相说:‘雁门关以南百姓都迁走了,打胜了也收益不大,打还不如不打。’”
李至竖起拇指:“薛公真高!只可惜大家都明白,真正的原因是官家不晓军事,这些年边将们大多老退,更何况契丹又不是北汉啊!”
太宗皇帝再也不和中书省商议北伐辽国的事情,战争的事情只和枢密院商议。雍熙三年(986),太宗皇帝精心布署了三路大军北上伐辽,史称雍熙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