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李治与武后事先商量的,继立李显为太子,要不是李贤的死引得朝中风波不息,他也不至于搞什么公推来收揽人心。
也正是有二圣的授意,才有那么多本子投给他,也是担心事情不周密,才用了李旦这个陪衬。当然,二王得本的数量,比他们的预定的多了三百本。
可高智周这一死,弄得李治吃不准了,不由怀疑他的选择是否妥当,会不会把大唐推向深渊呢?
凌烟阁内,先帝画像在上,大唐圣地,法不传六耳,忌讳能少一些,平时不能说的话,李治也能说了。
“先帝把这万斤重担交给朕,朕却不知道交给谁了?我大唐难道要三世而亡了?”
“叫朕到了九泉之下,该如何去见先帝啊!”
听到皇帝这话,二王不由相觑一眼,同时在心中感慨,先太子果然好算计,吃准了陛下会问他俩。
可就算先太子不说,把李守义和李显放到一块,他俩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理由简单多了,智计和手段,那娃儿不知道比他七叔高明多少。
别的不说,就说李洽与女官之事,他把事后报复的事揽了过去。他人在太室山,武三思在长安,一样把事办了,让李贞兄弟足足看了一个月的好戏。
那年这小子才多大-八岁,那么小他就能替父分忧,办事办的滴水不漏,总比办差撒的汤汤水水的李显强吧。而且,他要真有个叔叔样,还能跟着侄子混日子吗?
更主要的是,他俩真心瞧不上李显,不就死了个王妃吗?女人没了可以在找,皇室子弟要多少没有,成天揣根绳子准备上吊,太他妈丢人了。
大唐要是有个怕老娘,怕到随时准备上吊的天子,那这日子也不用过了,趁早散伙,回家等着亡国吧!
要选就得选个有主意的,冒不冒险不要紧,关键看回报有多大。若是李治不放心,完全可以多遴选几名辅臣,这完全不是问题。
“皇上,小怕什么,总有长大一天,关键是得选对人,就像先帝当年选您。”
“那时候,要是老四即位了,还有咱们兄弟的活路吗?”
同样的道理,就冲含元殿前的那一出,李显即位了,李上金、李素节也统统要死。就算那两个东西不成器,可到底也是亲生的,当爹的能看着儿子去死吗?
二王这话说到了李治的心里,当年先帝立他为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想看到停尸不顾,竖甲相争,手足相残的场面。三十四年过去了,又轮到他面临同样的选择。
为了安定大唐的社稷,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可以牺牲李上金那俩怂货。谁让他是大唐的圣人呢,只能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可若是能保全,他又何必让儿子们自相残杀呢!
“你们说的对,说的对,朕糊涂了,都是朕糊涂了。”
“等等,朕要想一想,怎么把这事搬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