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穿凿兴建,耗时十年,使之关中之地成为一片沃野,天下最富之地,为秦一统天下,贡献了一份不小的力量。
时至今日关中的百姓依旧享受它带来的好处,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始皇帝与郑国,才应该是千古君臣相知的榜样。
郑国渠,不过区区三百里,便能惠及八百里秦川。若大唐能用五十年,擒住黄河、长江两条水龙,修筑两个可抵御水患百年的工程。
那将来的青史上,永贞一朝的臣工皆是治世能臣,而治理大江大河的臣工,也会与李冰、郑国一般,光耀千秋,名垂青史。至于,李守义这个皇帝,不图那些虚名,只要不挨骂就算知足了。
而薛元超、刘景先之所以鼎立支持,不单因为他们的政治立场,恰恰是因为这个主张,正合国家的现状。
把钱花在百姓和治理河道上,总比碰上个好大喜功,广造宫室,征伐不断的帝王强吧!
整修河道,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正事,他们为什么要反对,只要用对人就行。
李道广起身主动请缨:“臣已经是死过一次的人了,劫后余生,此生只愿说实话。陛下要想大治黄河,臣愿捐残躯,愿以毕生精力,擒住黄龙。”
“若臣违背誓言,请陛下按谋反之罪诛臣九族。臣本人愿受大辟之行,残尸扔入黄河,坠入九幽之地,永世不得超生。”
“大唐业已四世,如入世少年,正是意气昂扬,奋发图强之时。若陛下能持之以恒,允臣二十载,焉知不能成就超越文景、开皇之盛世。”
亲自降阶,扶起李道广,李守义淡淡笑道:“凭你家资只有十贯,你的话,朕相信。”
“但这种话,在宣政殿说说也就算了,别到处乱说。万一,出了什么纰漏,碰上一个脏心烂肺的奏你一本,多冤枉不是!”
李守义对治理黄河绝对是支持的,可朝中臣工们的意见,也不能因为他是皇帝,便一言而决,即便是他亲政了,也是如此。
李道广想修黄河,必须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说服朝中的大部分臣工。
写东西,自然少不了参照,宣政殿的书,上至百家经典,下至农工杂学,应有尽有。李道广可以留下来看,说不准就能写出一本完美的治河奏疏。
李道广当然知道要写一道合情合理的奏疏,也知道皇帝施给他这么大的恩典,有向朝野展示为其撑腰的意思。
可他毕竟是外臣,这留宿宫廷,实在是不合规矩。万一冲撞了贵人,累了皇帝的名誉,他担待不起。
呵呵,摆了摆手,李守义笑道:“朕还没有后妃,中朝这只有侍卫、宦官,来往的也都是朝臣。不涉及妃嫔,更没有宫女,涉及不到那些规矩。”
“你的年岁也不小了,让你跟着朕吃素也是为难。朕会让吴毅给你准备些好的吃食,你就放心住好了。”